長榮空服員抱病執勤返台猝逝,勞檢:過勞、職業病認定仍待釐清
針對長榮空服員病逝事件,勞動部長洪申翰今(14)日表示,事件事實仍在釐清中,強調「不會只聽公司一方之言」,將與地方勞政單位及工會深入訪談釐清事情,並呼籲長榮航空應誠懇面對基層員工聲音、好好與工會協商。
桃園市勞檢處的勞動檢查則指出,該名空服員工時與輪班間隔符合《勞基法》規定,公司未拒絕請假,但也提到部分假別確實會影響個人考績;是否涉及過勞或職業疾病認定,仍待家屬同意後進一步調查。
長榮航空尚未對勞檢與勞動部進一步回應。公司於13日聲明中表示,對同仁離世深表哀悼,針對此事件公司正進行調查中,將盡速釐清相關情形,後續亦會盡全力協助家屬處理相關事宜。
ESG視角下的治理缺口,當職場健康成永續警訊
這起事件也凸顯出長榮航空在員工勞動狀況、健康安全與勞資溝通機制上的不足,以下將從 ESG 的角度進一步分析。
S社會面:3年8度因超時工作遭罰,員工勞權成重大議題
在 ESG 架構中,「S(Social)」涵蓋勞動權益、職場健康、安全與多元平等。對長榮航空而言,空服員屬於高風險職群,長時間飛行、時差與輪班對身心皆是負擔。
長榮航空的2024永續報告書,已將「超時工作」鑑別為員工的顯著人權議題,並提到2024 年共有 4 起空勤組員工時超過法定上限事件,部分因天候、軍演或乘客突發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所致。
為降低風險,長榮表示,已推動多項措施,包括:啟動機上輪休、增派區域航線人力及機場報退措施,盡力降低組員超時工作的情況。
然而,根據「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資料,長榮航空近3年來,因違反勞基法遭裁罰 11 次,其中有 8 次涉及「延長工作時間超過法令規定」。
而且光是今年就被罰 4 次,罰鍰累計達265萬元,最大一筆金額為今年 7 月 1 日遭罰 100 萬元。
這樣的對比顯示,公司雖在報告中揭示勞動風險並提出對策,但實際執行成效仍有限,基層員工的健康與休息權益仍可能成為被忽視的隱形成本。
G治理面:公關危機時刻,考驗企業真相揭露與溝通誠意
若從ESG 的「G(Governance)」角度觀察,代表企業治理與透明度。面對勞動爭議或突發事件,企業能否主動揭露資訊、啟動內部稽核並清楚對外溝通,往往決定了社會信任與品牌形象的高低。
航空業的核心價值是安全。長榮航空此次事件,不僅是勞動管理的警訊,也提醒整個航空產業,安全不只是飛行安全,也應同步關注職場安全與員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