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在 2018 年的資料顯示,OECD 的 36 個會員國中,平均生育率在過去 40 年下降了將近 2 成。至於台灣,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同樣的時間間隔,全國的總生育率已近乎砍半。
隨著多數已開發國家進入後工業化的社會,經濟發展、勞動條件、婚育價值觀等因素降低了婦女的生育意願,連帶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社會勞動力與老年扶養狀況。面對這樣的情形,各國政府紛紛祭出相應的社會福利政策,希望改善國家人力資源匱乏的窘境——其中,如何降低家長養育子女的經濟壓力,幾乎是多數已開發國家正在面對的課題。
少子女化現象蔓延全球,各國相繼改良托育政策
參考工業先進的歐洲國家,法國是少數在過去 40 年維持高生育率的典範。致力於將養育負擔社會化的法國政府,除了祭出育兒津貼補助,更大舉擴展公共托育的服務,讓 3-5 歲的幼兒幾乎能全數進入公共幼兒園就讀。
鄰近的德國,則致力將托育變成人民應享有的「權利」,為了讓婦女順利回歸勞動市場,德國政府擴大了 0-3 歲托育中心的建設——自 2005 年起擴大 0-3 歲托育服務、擴增托育服務名額;2008 年則通過《托育財政法》,目標提升 0-3 歲幼兒的托育服務覆蓋率至 35 %;到了 2013 年,德國更立法明文保障 1 歲以上幼兒家庭,皆享有「法定托育權」,意即政府必須保障每個擁有 1 歲小孩的家庭,不須透過排隊或抽籤,便可獲得優質且平價的托育服務。
目光移回亞洲,過去 30 年同樣飽受低生育率困擾的日本,近年來也針對托育環境進行一系列的改善。為了確保托育服務的品質,日本托育人員的薪資逐步提升,工作條件的改善也逐漸被重視。此外,日本政府規劃了多元的托育措施供家長選擇,例如專門收托生病兒童的幼托機構等,如有家長未能順利申請幼托機構服務,其育嬰留職的時間也能相應調整。
台灣公共托育資源不足,8 成家長須負擔龐大育兒開銷
總覽國際公共托育現況,尤其是 OECD 會員國,其托育機構平均公私比為 7:3,他們深信,打造普及、優質且平價的公共幼兒托育服務,有助於支持青年就業、女性回歸職場、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緩解少子女化帶來的影響。
至於台灣的幼兒托育條件如何?從幾個政府提供的數據可略知一二。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4 年底,全國共有 659 家托嬰中心,2020 年中,全國的托嬰中心已經增加至 1135 家,5 年多來漲幅達到 82%。不過目前全國公辦民營與私立托育機構的數量比例約為 1:4,公共托育的資源仍然不足。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 2016 年的調查報告,如果將 0-3 歲的幼兒送托保母或私立幼托機構,每月平均需花費大約 1.6 萬元,占家庭所得比例約 20%。相對地,若能將子女送托公立幼托機構,其費用占家庭所得的比例僅為 10%。衛生福利部的調查結果則指出,一個小孩的托育費不高於家庭所得 15%,才能增加家長生養第二胎的可能,並讓所有子女有相同的教保機會。
2018 年,兒童福利聯盟針對幼兒媽媽進行育兒感受及需求調查,近 6 成受訪者表示「平價托育」是養育子女的首要需求。在公共托育機構供給不足的情況下,8 成有托育需求的家長必須負擔相對高的托育費用,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育兒開銷已成為家長龐大的經濟壓力。來源:Shirota Yuri on Unsplash
擴大教保服務公共化,減輕家長育兒的經濟負擔
過去 10 年,政府持續嘗試回應托育費用高昂的狀況。2012 年,衛生福利部運用公益彩券回饋金,協助全國地方社區將閒置空間轉型成公辦民營性質的平價非營利托育機構。然而因為適合建設的公有場地短缺、設置成本過於高昂等問題,導致這類型的公辦民營托育機構在近 3 年的增設速度減緩,普及程度始終有限。
2017 年,行政院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爭取特別預算,推動「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補助學校興建幼兒園舍所需經費,藉此擴大教保服務的公共化。同年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行政院也計劃布建「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透過經費補助地方政府,結合現有閒置空間以及現行托嬰中心與居家托育服務優勢,希望在社區中創造價格合宜、安全無虞的類家庭照顧模式。
以台北市為例,自 2015 年起試辦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就首創 4 個保母照顧 12 個寶寶的托育模式,不像一般托嬰中心需要動則上百坪的場地,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只要大約 30 坪的空間規模,其行政成本也比大型公托要來得精簡許多。
2018 年,桃園市則制定「幼教扎根政策」,推行公立幼兒園免學費、私立幼兒園每年補助 3 萬元的福利。此外,為了回應家長就近托育的心願,過去 2 年桃園市以「一生活圈一公托中心」為目標,大舉增加非營利幼兒園及公立幼兒園的數量,期望達成公立與私立幼兒園數量 4:6 的目標。
公立與私立的托育中心數量比例懸殊。來源:Gautam Arora on Unsplash
建置「準公共機制」,緩解公共托育機構匱乏之困境
雖然各地政府已努力改善公托服務資源不足的問題,但改變並不是一蹴可幾。公托機構的設置需要時間,而子女的養育卻分秒必爭,在大部分家長的托育需求尚未被滿足的情況下,行政院於 2018 年推出「準公共幼兒園政策」,試圖緩解家長刻不容緩的經濟壓力。
與公立幼兒園不同,準公共幼兒園是由符合特定條件的私立幼兒園與政府合作設立,只要私立幼兒園符合「收費數額」、「教師及教保員薪資」、「基礎評鑑」、「建物公共安全」、「教保生師比」及「教保服務品質」等 6 項要件,即可與政府簽訂合作契約,推出具私立幼兒園特色卻又平價的教保服務。
以新北市為例,自中央政府制定準公共化托育政策起,地方政府就先行過濾優質的私立業者,提供托育補助並限制收費上限。除此之外,新北市政府也安排專家學者定期訪視輔導,進一步提升準公共幼兒園的托育品質,讓家長即使沒有機會將孩子送進公立幼兒園,也能擁有較平價的選擇。截至今年初,新北市的 0-2 歲準公共照顧人數比例已是全國最高,人數將近 2 萬人。
「軟硬兼施」 營造友善育兒環境
打造友善的育兒環境,不是只靠硬體設施的興建就得以達成目標。近年來政府除了營建托育場所,也致力於提升教保人員的薪資水平,讓教保的勞動市場更加穩健。針對子女的父母,行政院也擴大育兒津貼的領取資格,希望給願意生育的新手家長一些基本的支持。
從硬體的擴增或者福利的優化,都看得出中央及地方政府正積極營造友善的育兒環境。畢竟人口的生育乃是牽動社會結構的根本,面對整個世代人力資源的困境,政府永遠得「超前部署」,替未來預備足夠的發展潛力。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原文:回應育兒首要需求!看各國政府如何推動平價公共托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