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COP30倒數,千人「為氣候而走」!竹子舞台、零碳電力打造低碳遊行,回應NDC3.0與氣候調適挑戰

COP30倒數,千人「為氣候而走」!竹子舞台、零碳電力打造低碳遊行,回應NDC3.0與氣候調適挑戰
撰文: 陳嘉怡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陳嘉怡攝 日期:2025-11-01

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30 將於11月中在巴西登場,全球將檢視《巴黎協定》十週年來的減碳進展。台灣公民社會也以行動回應,由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等10個氣候團體共同發起的「為氣候而走」遊行,11月1日在台北市府前登場。

遊行以「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三大韌性主題為核心,提出12項具體訴求,呼應 COP30 關注的 NDC3.0 與氣候調適議題。

11月1日午後,台北街頭微帶涼意,卻掩不住民眾高昂的熱情。大人和小朋友手舉標語、高喊「氣候危機就是人權危機」等口號,伴隨森巴鼓熱烈節奏,共同「為氣候而走」。這場遊行匯聚超過70個民間團體跨界響應,議題橫跨勞工權益、生態保護、原住民族、青年與兒少等面向,從多元視角齊聲為氣候行動發聲。

 

COP30前夕,關心環境議題的公民團體發起「為氣候而走」遊行,號召民眾走上街頭為氣候發聲。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竹子搭舞台、回收紙板變標語,活動使用零碳電力

 

遊行現場的手舉牌以回收紙板製成,上頭寫滿一句句氣候行動訴求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表示,這次遊行以創新且低碳的方式進行,不設宣傳車,由節奏強勁的台北森巴鼓隊揭開序幕。現場舞台與市集電力則來自由儲能電池系統供應的太陽光電,可提供12小時、90kw的電力,取代一般遊行現場常用的傳統柴油發電機。

 

除了遊行,主舞台設計也別具巧思,以竹子與落葉搭建,呼應自然與資源循環理念,並邀請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生態學者與戶外倡議者進行氣候短講;市集則集結16個團體,設有友善小農蔬食、氣候繪本共讀與「小小光電工程師」體驗遊戲,讓民眾在互動中理解氣候行動的日常意涵。

 

主舞台以竹子與落葉搭建,電力來源則由儲能電池系統提供。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亞洲首場「非核家園」後的氣候遊行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黃品涵表示,「這是亞洲首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後的氣候遊行」,象徵台灣從能源轉型走向更廣泛、更多元的氣候行動。她提到,當極端天氣成為日常挑戰,各領域雖從不同角度回應,但目標一致,希望透過這場遊行,把不同的聲音與行動串在一起。

 

「氣候議題的核心是人權與生命權」,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指出,今年花蓮馬太鞍溪洪患便是一個警訊,提醒台灣面臨地震帶與颱風的雙重風險,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提出更積極、細緻的氣候調適計畫,不僅要降低災害衝擊,更要強化災後恢復能力,確保受災人民的基本權利。

 

「為氣候而走」遊行現場,民眾手舉著非核、看見氣候變遷等標語。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台灣NDC3.0 減碳力道不足、需強化的氣候韌性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聯合國近日發布報告分析各國 NDC 3.0 減量承諾,2035 年僅能將排放量較 2019 年減少約 10%,遠低於將升溫控制在 1.5°C 所需的減碳幅度。台灣即將核定的 NDC 3.0 強度也同樣不足,若不加速行動,氣候落差恐持續擴大。

 

趙家緯進一步指出,今年 COP30 的另一大焦點是「全球調適目標」的最終核定,而美國作為「房間裡的大象」,其氣候政策轉向也影響全球討論氣候議題的切入視角。過去聚焦「氣候危機」,如今更強調「氣候韌性」,從安全與韌性的角度重新審視氣候挑戰。

 

呼應這樣的趨勢,趙家緯表示,日前召開的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也決議,氣候變遷委員會與全社會韌性委員會將聯席討論能源安全與極端天氣議題,強化社會的氣候韌性。

 

主辦團體期望未來台灣能持續舉辦氣候遊行,並擴大議題參與。圖片來源:陳嘉怡攝

 

這場「為氣候而走」只是起點。放眼國際,從紐約氣候週,到鄰近的日本、韓國,每年都會舉辦由公民團體發起的氣候遊行,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行動。主辦團體也期望未來能持續舉辦,並擴大議題參與,讓更多人重視、參與氣候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