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核三重啟公投懶人包》8/23投票前必讀!核安風險、經濟成本、正反立場一次掌握

核三重啟公投懶人包》8/23投票前必讀!核安風險、經濟成本、正反立場一次掌握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台電 日期:2025-08-04

核三重啟公投案將於8月23日登場,中選會自本週起將陸續舉辦5場電視說明會。首場發表會將於8月7日登場,由清華大學教授葉宗洸、台電董事長曾文生率先打頭陣。

台灣不是已經邁入「非核家園」了,為什麼還要討論重啟核電廠?核三重啟的安全風險與經濟成本究竟為何?本文為您一次整理核三重啟公投前必看的關鍵重點,帶您掌握這場攸關能源政策走向的重大選擇。

8/23為何會有核三重啟公投?

 

2025年5月17日,位於屏東恆春的核三廠2號機,運轉執照到期停機,代表台灣最後一部運轉中的核電機組正式除役,台灣核電歸零,正式邁入「非核家園」。然而,關於核能的爭議並未就此畫下句點。

 

就在核三2號機停機前4天,5月1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核管法》)修正案,讓已經停止運轉的核電機組,也可申請換照再啟動運轉。這項修法打破了「核電廠一旦除役不得重啟」的法律限制,為核電廠申請延役或重啟提供了法律依據。

 

5月20日,立法院三讀表決通過由台灣民眾黨提出的「核三重啟公投案」。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將在8月23日舉行全國性公投。


中選會規劃於8月7日起至8月15日,接力舉辦5場電視說明會。正方代表包含民眾黨黃國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清大教授葉宗洸、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反方則有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行政院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民進黨立委莊瑞雄等人。

 

公投發表會日程表。圖片來源:中選會

 

為何要重啟核三?支持方的意見是什麼?

 

根據中選會公民投票公報,提案方台灣民眾黨主張台灣需要重啟核三廠有4大理由:

 

1. 政府設定之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已難以達標,開發新能源成效不彰。

 

2. 光電弊案層出不窮,台電購電成本高買低賣致連年虧損。

 

3. 保留一定程度可運轉之核能發電設施,強化台灣能源供應韌性。

 

4. 核三廠經整體安全評估後繼續運轉,可作為輔助過渡能源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以產業觀點指出,非核家園讓台灣的能源韌性變差,讓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變差,並讓台灣的民生用電負擔變重,認為非核家園的想法違反科學、理性,也落後於世界潮流。

 

童子賢強調,目前國際指標企業已從原本的RE100倡議,轉向CFE (全天候無碳倡議)倡議。而兩者最大差異,是RE100強調再生能源,並不包含核能在內。而CFE更強調「無碳能源」包含核能在內,目前Google、微軟均加入此倡議。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則表示,非核後政府將未來的能源重押在天然氣上,但台灣不產天然氣,若台灣周邊的海域遭封鎖,天然氣就無法輸入進來。

 

核三重啟要花多少錢和時間?

 

核電廠要重新運轉須完成一系列準備程序,按照法規須提出整體老化評估及老化管理報告、時限老化分析報告以及相關終期安全分析報告。行政院表示,以核三廠為例,根據台電估算重啟的安檢程序可能需要費時3 年半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認為,核電廠重啟安全評估、採購零件、補強等措施,就算都順利也要 5-10 年。若參考和台灣核三廠同公司產品的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為例,延役五年的運轉成本為118億美元(約新台幣3892億元),核三重啟可能上看 3900 億台幣。

 

目前台電未對外公布,現階段核三重啟需要多少經費。但根據2018年台電估計,核三延役要進行新購燃料、新增乾貯空間、老舊設備維護等,費用約需300億元。

 

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委員、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賀立維則指,一座核電廠由開始的磨合期與壽命終結的磨損期,是風險最高的階段。而核三由規劃、設計、建造以至於運轉,都是以四十年的壽命為其基本依據。

 

賀立維強調,一座核電廠超過原設計壽命的重啟或延役工程,不只需動員龐大的資源、時間、法規與程序的配套,其核島區高汙染的設備如何更新、安全檢驗到國際審查,任何關鍵環節若處理不當,不僅無法達到延長機組的壽命,反而可能導致重大的危機與災難。

 

浴缸曲線圖。圖片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核三廠位於活動斷層,安全風險如何解?

 

核三重啟的安全性問題也備受關注,環團指出,核三已使用超過 40 年,部分關鍵設備老舊無法汰換,過去當初選址評估粗糙,更導致核三就蓋在恆春活動斷層上。此外,過去核三廠曾發生過多次輻射外洩等意外事件,2001年更發生全廠停電兩小時導致無法冷卻反應爐,差一點釀成核災的「全黑事件」。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恆春斷層穿越核三廠廠區、從大門前一路延伸至海域,距離核島核心區最近處,不到900公尺;加上核島區的地質屬於不穩定的年輕活動岩盤,現有的耐震設計恐無法達到會面臨的地震強度。(延伸閱讀:核三重啟公投前必看!地質學者揭安全警訊:核島區鄰活動斷層、耐震強度不足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則指出,核三廠地震危害重新評估結果顯示其面臨的地震強度已超出原設計標準。且用過燃料池的耐震安全同樣不可輕忽。燃料池內儲存的是高放射性的燃料棒,一旦在強震中受損,不僅可能釋出大量放射性物質,還會對周遭環境與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核廢料問題如何解決?

 

與核一和核二廠用過燃料棒仍卡在爐心,無法順利退出的窘境不同,核三廠的用過燃料共3785束已全都退出爐心,存放在燃料池中,但燃料池只剩下535束的存放空間。核安會報告指出,核三廠用過燃料池目前僅可供運轉4年左右;核三無論除役或延役,乾式貯存設施必須興建啟用,才能接續相關作業。

 

國際上,用過燃料棒處理方式分為三步驟,會先放到濕式儲存槽,然後移到乾式貯存槽放置40年,最後一步就是最終處置。目前全世界僅芬蘭已啟用最終處置場。

 

清大教授葉宗洸認為,乾式貯存技術已很成熟,可在電廠內安全存放數十年;第四代核能技術能將核廢料重新製成燃料,大幅縮短廢料的危險半衰期。

 

目前台灣仍缺乏高階核廢選址法,核廢最終選址仍是問題。環團日前也提出民間版「高放射性廢棄物選址暨處置條例」草案,並強調核廢料選址讓地方社區在知情同意下參與決策,才能真正解決核廢社會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