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歐盟、澳洲等183國都遲交NDC!最新研究:巴黎協定目標,全球升溫2°C目標已死

歐盟、澳洲等183國都遲交NDC!最新研究:巴黎協定目標,全球升溫2°C目標已死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Pixabay 日期:2025-02-12

全球氣候危機加劇,各國承諾的減碳行動卻遠遠落後!根據最新統計,195個簽署巴黎協定的國家中,只有12國按時提交最新減碳目標,與此同時,科學家警告,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希望幾乎破滅,極端氣候恐將成為未來常態。

我們正面臨怎樣的氣候現實?各國減碳進度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一起來深入探討!

各國提交NDC 3.0的進展緩慢

 

根據《巴黎協定》規定,各締約國須每五年更新「國家自定貢獻」(NDC),以展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進展。然而,2021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進一步要求,各國應將更新頻率提升至每兩年一次,以加速全球減碳進程。

 

這些報告不僅有助於各國協調氣候行動,也是國際社會唯一能有效監控政府是否朝著既定氣候目標邁進的重要工具。

 

然而據《Euronews》報導,截至2024年2月10日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設定的提交期限,全球近200個締約國中,仍有183國未提交最新的NDC 3.0文件。

 

即使是全球碳排放量約8成的20成員國,也僅英國、美國、巴西和、沙烏地阿拉伯完成提交;中國、歐盟、印度、澳洲、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韓國、印尼等主要經濟體皆未能如期提交。

 

此外,美國雖已在拜登執政時期提交,但隨著川普上台後下令退出《巴黎協定》,使其實現該承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同樣在近期跟隨川普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阿根廷政府,在國際事務上也越趨保守,未來是否提交NDC 3.0也仍充滿變數。

 

這些情況,不僅反映各國在落實氣候承諾上的遲緩,也突顯國際社會在氣候治理議題上的分歧日益加深,使全球減碳進程面臨更大挑戰。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即使不是協約締約國,近期也交出NDC 3.0(Beta)的詳細計劃。(延伸閱讀:台灣NDC3.0目標出爐!2035年減碳38±2%,各部門六大旗艦計畫一次看)

 

延遲提交的三大主要原因

 

世界資源研究所國際氣候主任David Waskow表示,各國延遲提交NDC的原因複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國際政治局勢動盪: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重返白宮後隨即表示將再度退出巴黎協定,這一舉動極大地影響了全球氣候政策的走向。許多國家因此採取觀望態度,避免過早承諾減碳目標。例如,中國正在評估川普當選後的地緣政治變化;印尼能源部長甚至公開質疑巴黎協定的有效性。

 

此外,瑞士近期公投也出現類似情況,有近7成的選民用反對票否決了「環境責任倡議」,該倡議原本要求在10年內將消費行為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至2018年水平的10%。

 

2. 準備時間過短: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上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的提交時間由原定的2020年推遲至2021年的COP26峰會。這使得各國制定新一輪NDC的準備時間大幅縮短,僅剩四年。David Waskow表示,根據過往經驗,原定於2020年2月提交的NDC,最終僅有48個國家在2020年完成提案,其他大多數國家則一直拖延2021年COP26峰會。

 

因此,在來臨的COP30前,「各國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確保這些計劃的質量,合理地闡述他們如何貢獻於減碳目標的實現,並說明他們將從中獲得哪些回報?」

 

3. 發展中國家面臨挑戰:許多較小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行政能力和資源上的限制。這些國家在2024年不僅需要準備NDC 3.0,還必須同時處理兩年一度的氣候進展報告及國家調適計畫,這使得整體進度延遲,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行動的挑戰。

 

然而,國家體量較小並未無法按時完成的理由。David Waskow也指出,即使一些排放量合計僅占全球總排放的0.2%的小型國家如紐西蘭、瑞士、烏拉圭、安道爾、厄瓜多、馬紹爾群島和聖露西亞等國,也按時提交了他們的計劃,顯示即使是資源較少的國家也能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行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發出警告,若各國繼續沿用四年前提交的NDC,全球氣溫可能上升至2.6°C至2.8°C,遠超安全臨界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執行秘書Simon Stiell也呼籲,各國加緊在今年9月前完成NDC更新,以為年底在巴西舉行的COP30氣候峰會提供重要參考。

 

巴黎協定的目標已不可能實現?

 

與此同時,最新發表在《環境:永續發展的科學與政策》(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研究指出,控制全球升溫在1.5°C和2°C以內的目標已變得幾乎不可能實現。

 

第一篇由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科學家Alex J. Cannon領導的研究指出,根據其預估模型,如果全球連續12個月的氣溫上升達到1.5°C,則有76%的機率無法維持在巴黎協定設定的1.5°C閾值內。如果這種情況持續18個月,違反巴黎協定的情況幾乎是必然的。

 

另一篇由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頂尖氣候科學家James Hansen領銜的研究則更為悲觀,他指出全球在2100年前將氣溫控制在2°C以內,已成為「不可能實現的願景」。

 

「2°C的目標已死,」James Hansen預測,未來幾年全球氣溫將大幅上升,極地冰層的融化以及大量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將導致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在未來20至30年內崩潰。

 

研究強調,AMOC停止後,將進一步加劇冰河融化、珊瑚礁死亡等生態危機,這不僅會威脅數以百萬計的生命,也將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將達到「無可挽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