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年夜飯背後的秘密:從源頭開始,他們示範真糧食不浪費!賣相不佳的蘋果也能炒出甜味

年夜飯背後的秘密:從源頭開始,他們示範真糧食不浪費!賣相不佳的蘋果也能炒出甜味
撰文: 綠主張月刊 / 陳怡樺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陳郁玲攝 日期:2025-01-23

隨著全球飢餓議題惡化、資源分配不均嚴重,加上氣候異常發酵,讓「糧食耗損」情況愈加惡化,不只是台灣,更是各國的重要課題。讓我們先把鏡頭拉遠一點,從一些數據看看現況。

2019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佈的《糧食與農業現狀:推動減少糧損與食物不浪費報告》指出,全球的糧食損失平均占總糧食產量13.8%。2021年,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發布《全球糧食體系:探索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報告指出,全球糧食總產量有三成以上被損耗和浪費。

 

短短兩年,被耗損的糧食飛速增加,與此同時,地球上卻有將近七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這些被浪費的食物正好足夠餵飽飢餓人口,兩筆數據相對照,顯得荒繆。

 

《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 作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曾於 TED 演講時,以超市拾來的餅乾做了警世比喻,他將九塊餅乾比擬為全球一整年的食物供給量,

 

第一塊餅乾是只因生產端存放、運輸等設備不夠完善或人力不足等影響,而無法進入銷售通路的農產,接著他拿出三塊餅乾,其中二塊餅乾代表玉米、小麥、黃豆等動物用飼料與熱能,而消耗、進入零售及消費端時,又有兩塊餅乾因損耗而丟棄,最後只剩下四塊餅乾,供人類食用。

 

糧食損失與糧食浪費

 

了解全球農糧損耗議題之前, 先來定義不同階段的耗損。整個食物供應鏈中從生產端、通路端再到消費端,每個階段都有食物損耗和浪費的情形發生。

 

根據FAO定義,「糧食損失」 指除了零售階段外,於收穫、屠宰、捕撈等食品供應鏈中,因氣候、處理不當等因素造成可食用糧食量減少;「糧食浪費」是指在零售和消費階段,因過期或不美觀等原因而扔棄的情況。

 

FAO 也指出,糧食損耗多發生於低收入國家的生產和運輸階段,原因是缺乏基礎設施和相關技術;中高收入國家糧食損失與浪費大多出現在銷售和消費階段,主因則指向因農產品無法符合市場要求被拒收。

 

接著,回到我們身處的台灣, 據亞太糧損資料庫 2020 年 統計,台灣當年度糧食耗損量超過 405 公噸,整體生產端損耗比率為 39%,而消費浪費比率將近 61%。主婦聯盟合作社就處在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一方面接收農友辛苦的勞動成果,一方面將蔬果送往站所,交到社員手中。

 

蔬菜的允收標準,會依淡旺季或受天候影響略微調整。圖片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一個尋常的工作日,台南分社一樓蔬果理貨區外,滿載的貨運車停靠碼頭後,一籃又一籃來自不同產地、不同生產者的蔬果陸 續送進理貨驗收區,再依序送上工作台。

 

經由每位同仁的火眼金睛和老道經驗,手起刀落切掉蟲蛀,協調手眼挑出壞果,分級秤重分裝入袋,每種蔬菜也在驗收組同仁的把關下精準測量。這是每包蔬果出貨到站所, 送到社員手上之前的必經流程。

 

這些無法上架的蔬果,接下來會怎麼處理呢?北中南三倉平均每日進貨量有多少?耗損量又有多少呢?讓我們聽聽來自北中南三倉物流課同仁,分享各區的不同作法。

 

三倉耗損再利用比高達96.7%

 

根據物流部門的資料,2024 年 1 月 至 9 月, 北中南三倉的進貨耗損比率為 4.9%。耗損蔬菜主要分為兩類:硝酸鹽檢驗後處理掉不美觀或蟲蛀等部分仍可食用者,留作伙食、員購或與外部組織合作,作為惜食食材;

 

蔬菜外葉或果皮外葉,則用於堆肥、培養土或供鄰近個人取作養雞用。如此處理後,耗損再利用比達 96.7%,直接丟棄耗損蔬菜佔比約 3.3%,若以總進貨量計算,丟棄僅佔 0.2%。

 

南倉物流課課長柳秀玲點開報表說明,每日蔬果耗損平均占進貨總量 6%。蔬菜進貨量有淡旺季之分,旺季時,以今年四月為例,進貨量近四萬八千台斤,十月遇到兩次颱風,進貨量較少約三萬二千台斤。

 

其中 67% 提供給歸仁在地農場餵雞用;26% 加入台南市政府惜食平臺;4.5% 作為每日約 35 人份的員工伙食使用, 直接丟棄佔約 2.5%。 秀玲指著一個裝滿各種葉菜的整理箱說,每天需要硝酸鹽檢驗的菜種約六、七種,但檢驗時只需要 50 公克的葉菜,該包蔬菜的份量不足也無法供社員利用,每天的產生量約有三至四公斤,主要作為伙食或供應惜食平臺使用。

 

南倉物流課課長柳秀玲表示,硝酸鹽檢驗過的蔬菜也無法供社員利用,會作為伙食或供應惜食平臺。圖片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中倉物流課課長游順益談到, 中倉平均每天進貨量約3,000台斤,每天蔬果耗損量約佔總進貨量的4%,粗估約 120 台斤, 其中 32% 用於 50 人份的員工伙食,68% 交給台中市環保局的生廚餘回收,作為堆肥用,中倉目前達到零廢棄物的平衡。

 

北倉物流課專員鄭昌發說,以2024年一月至十月為例,北倉每天平均蔬果耗損量約 180 台 斤, 近八成由外部人員收取作為培養土,約一成左右作為員工伙食及少部份為員購,目前北倉物流部門的用餐人數約 50 人, 近 6% 為廢棄物。

 

南倉每日蔬果耗損平均占進貨總量6%。圖片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不分公部門或私人 皆為惜食合作對象

 

根據環境部年度家戶廚餘回收量統計,2011 年總計產生 81.1 萬公噸,到 2023 年共計產生 47.8 萬公噸,12 年來逐年遞減,總量減少超過四成,而廚餘回收常用於養豬飼料、堆肥再利用或生質能源化。

 

北中南三倉也與公部門、民間組織或個人長期合作處理耗損蔬果,南倉與台南市政府惜食平臺合作,中倉則與台中市環保局合作,北倉與培養蚯蚓的個人合作。

 

2019 年起,台南市政府社會局開辦的「愛心惜食平臺」,目前與台南市 17 處傳統公有市場合作,同年九月台南分社即加入平臺,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非傳 統市場」組織,經由平台媒合,與社區長照關懷據點合作,將 「品質好但賣相不佳的蔬果」送給社區使用。

 

剛開始,南倉供給龍崎社區及東勢社區利用,因蔬果量有限,容易發生兩個社區用量皆不足的情況,經市政府協調,集中供應給距離南倉較近的「關廟東勢社區發展協會」。

 

柳秀玲說明,南倉從舊址遷至位在歸仁的新址時即加入惜食平臺,志工平均每週到南倉取菜兩次,新鮮直送社區,透過志工群的好手藝做成好吃的午餐,每次約有 55 位長輩一起用餐。

 

除了與惜食平臺合作外,2019年至 2022 年間,南倉的蔬果外葉也供應給歸仁紅瓦厝農場做堆肥、餵雞使用,直到 2023 年農場結束營運。柳秀玲提到,當時是由南倉同仁在社群平台張貼訊息,目前則由鄰近社區民眾登記領取,也是用來推肥或餵雞。

 

除了由鄰近區民眾取用外,柳秀玲說,過去南倉還在舊址時,曾有農友回收蔬菜外葉使用,但遭到周圍鄰居抗議味道太重,只能終止;也曾有農友想回收耗損水果,因異味加上經由貨運公司物流有其困難,只好作罷。目前蔬果生產者翁錦煌是自送到南倉,會順路自行回收耗損。

 

中倉則長期參與台中市環保局「廚餘變黃金」計畫。游順益說明,中倉建置約半坪大小的廚餘暫存場地,環保局無償提供子車供中倉使用,依季節和菜量,每週二至三次由環保局專車至中倉收生廚餘。這項合作除了減少廚餘之外,也大幅縮減過去中倉需另請清運公司處理廢棄物的費用,一舉多得。

 

中倉長期參與台中市環保局「廚餘變黃金」計畫,減少廚餘產生。圖片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阿罩霧培養土」是該項計畫的產物,由台中市霧峰區清潔隊收集太平、大里、霧峰、烏日、沙鹿、大肚、清水、龍井及石岡等地的菜市場,另外還有飲料店及家戶產出的菜葉殘渣、咖啡茶葉渣、果皮等,每天回收量約十噸,添加木屑調整水分,

 

經發酵腐熟後,每日約可生產二噸培養土,該培養土品質好,在台中地區深獲市民好評,從過去設籍台中者皆可領取,因太過踴躍,現已調整為需帶指定回收物,才能換得培養土

 

游順益談到,台中分社位在烏日,正好在收取的範圍內,已參加此計畫多年,過去耗損蔬果常以廢棄物棄置,腐敗過程產生如甲烷等溫室氣體,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如今轉化成培養土,可有效減少碳排,名符其實的「廚餘變黃金」。

 

北倉的耗損蔬果目前與培養蚯蚓的個人合作。鄭昌發說,早期想盡辦法由農友自行回收,倒回田裡自然發酵後,可作為肥料或培養成有機土,後因運送不便而停止。大約是 2016 年,和蚯蚓養殖者林輝銘合作,將耗損蔬果集中堆肥、混合木屑後,作為蚯蚓養殖用,同時蚓糞也應用於田間管理,蚯蚓堆肥含多種有機質,透氣且保水,可穩定土壤性質與有機質比例。

 

北倉的耗損蔬果和蚯蚓養殖者林輝銘合作,將耗損蔬果集中堆肥、混合木屑後,作為蚯蚓養殖用。圖片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蚓糞應用於田間管理,蚯蚓堆肥含多種有機質,透氣且保水,可穩定土壤性質與有機質比例。圖片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合作社協助農友 從物流端減少耗損

 

FAO 曾於相關報告中指出,糧食無法到達消費者手中原因甚多,缺乏現代化產品鏈、冷藏中心和冷藏貨車數量不足、交通運輸設施條件差、電力供應不穩定、倉儲設施不佳等,都是導致食物腐壞損失的原因。

 

鄭昌發談到,蔬果完成採收時飽含熱氣,也就是「田間熱」, 熱氣越高,蔬果的呼吸作用率越快, 蒸散的水分就越多, 對自身營養和水分的需求量也因此增加,如此容易導致菜葉出現萎縮、黃化、軟化,或營養流失等現象。「預冷」是去除田間熱的最佳辦法,也是放進冰庫前的前置作業,有效降低蔬果熱氣。

 

柳秀玲也建議,農友端做好預冷措施,以及健全配送冷鏈,能有效降低損耗,此外,不超重裝箱,也可避免蔬果壓傷或搬運時摔傷。此外,也需要農友端配合加強篩選,避免過熟過老的蔬果出貨,到倉後又得耗費理貨人力,且蔬果翻動過程也容易造成二次損耗。

 

游順益談到,草莓、藍莓、葉菜、蘋果等需冷藏蔬果,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到倉後完成外觀檢驗,盡速入冰庫冰存,能降低冷鏈中斷,有效維持品質;馬鈴 薯、洋蔥、香蕉、柑橘等常溫蔬果,則對溫度要求較低,但仍需防範過度溫熱或潮濕,需使用有空載具及透氣包材,確保運輸過程通風良好。

 

中倉物流課課長游順益表示,需冷藏的蔬果到倉後要盡速入冰庫冰存,才能有效維持品質。圖片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無論冷藏或常溫蔬果,合作社皆希望從產地開始,確認包裝、溫控、通風等各方面,能有效降低運輸過程的損耗。游順益談到,2018 年左右, 合作社協助農友找到專門運送農產品的物流公司,於北中南三倉調度配送,

 

柳秀玲也提到,約有一半農友與該公司配合,由於長期間穩定合作,幾乎所有合作的農友都採用物流籃裝箱,有效減少過去以紙箱裝貨,因大小重量不一,推疊造成的損耗。

 

1980 年, 國際合作社聯盟 (ICA) 於莫斯科召開年會, 以賴羅博士(Dr. Alexander F. Laidlaw) 提出的《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為主題,其中第一個命題即為「成為餵養世界飢餓的合作社」。

 

如今,40 年過去了, 聯合國針對農糧議題數度發出警訊,再看賴羅博士的遠見,猶如一記長鳴的警報,時刻提醒著我們,世界正處於人口爆增、氣候異常、資源枯竭、糧食增產等危機當中,每個合作社必須肩負起相關的社會責任。

 

耗損蔬果的料理撇步

 

合作社的廚師除了廚藝佳之外,員工伙食的食材皆以社內自有為主,因此廚師還要不定期接受「隨堂考」,比如當同類蔬果盛產爆量,或缺菜期品項有限,又或者是需先處理略有蟲蛀或爛葉,但仍可食用的蔬果,時刻考驗廚師的隨機應變。


採訪前幾天,正好遇上不少受到颱風影響,賣相不佳打入耗損的蜜蘋果,鄭昌發說,北倉廚師柯月雲善長西餐料理,她把蘋果炒出甜味,作為豬排的佐料,非常特別且好吃。


「耗損的金鑽鳳梨炒木耳、耗損的高麗菜切大塊用醬油滷,菜色多樣。」柳秀玲說,遇到特定蔬果盛產時,南倉廚媽蕭美英常以醃漬延長保存期限,缺菜時作為配菜,東勢社區的志工也曾將花椰菜曬乾保存,延長可利用時間。


「還能食用的耗損葉菜,盡量趁新鮮煮掉。」游順益說,中倉廚務同仁張玉汶遇到牛番茄、南瓜盛產時,會先挑揀、切塊處理後,冷凍保存,再陸續製成義大利麵醬,或南瓜濃湯等料理,盛產的蔬果會先醃漬再做成小菜,延長保存時間。

 

中倉的伙食由玉汶幫大家準備。圖片來源: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延伸閱讀:

為醜食材找出路!

全食物達人教你做 許怡慈—肉皮籽汁通通有的發酵食

全食物達人教你做 有用廚房—廚餘不浪費

 

※本文授權自綠主張月刊,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