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圖表】台灣年進口廢塑膠24萬噸,本土回收率卻不到3成

【圖表】台灣年進口廢塑膠24萬噸,本土回收率卻不到3成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11-29

來自超過170個國家的領袖代表齊聚韓國釜山,參加《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INC-5),為的是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以控制塑膠污染。

關於台灣的情況,環團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24.4萬噸廢塑膠,其中不少是品質低劣、難以回收的雜質,不僅佔用焚化爐的處理能力,其產生的飛灰和底渣也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

為何台灣年進口24萬噸廢塑膠? 

 

過去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廢塑膠交由中國處理,但隨著2018年中國實施海洋垃圾禁令後,這些廢塑膠轉向台灣和東南亞國家。

 

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看守台灣協會等環保團體調查指出,在2012至2023年間台灣的廢塑膠進口量平均為24.4萬噸,其中2018年更是達到歷史高峰的42.9萬。

 

你可能也想看:

壽司托盤竟藏致癌危機!美國將對這物質下禁令,為何黑塑膠可能比你想像中更毒?

全球塑膠公約25日登場!環團:台灣塑膠不減反增,限塑政策將跳票,恐成全球管制法外之地

全球塑膠公約》塑膠回收分7種,真能解決汙染?Netflix回收騙局:只要說服所有人回收塑膠,就能繼續賣更多​

 

細看去(2023)年進口紀錄顯示,台灣廢塑膠主要輸入國依順為日本、菲律賓、美國、泰國和英國,佔總量高達85%。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接收了日本18.9%、約11.5萬噸的廢塑膠中,有五分之一為環保部在2023年7月就宣布要逐步禁用聚氯乙烯(PVC)。

 

且近年來,台灣共查扣了123件違規進口的廢棄物,其中63件為廢塑膠,佔比超過一半,若廢塑膠混雜多種材質、品質參差不齊的難回收廢料,不僅佔用現有焚化爐處理量能,更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環保部自2023年7月1日起公告禁止含PVC的平板包材、應回收容器及非平板類免洗餐具用於食品包裝。

 

環保部解釋此政策主因是PVC材質需添加安定劑,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且因不耐油溶腐蝕,易導致塑化劑滲入食物,增加環境賀爾蒙及致癌風險。此外,PVC廢棄物焚燒會產生戴奧辛和重金屬,不僅污染空氣,其飛灰和底渣也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2012年至2024年第三季,各國廢塑膠輸入我國情形。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台灣垃圾熔景》報告

 

業者不回收國內,反而進口國外廢塑?

 

 

目前,國內具備進口廢塑膠資格的業者達425家,加上可回收再利用的相關業者總計460家。然而,這些業者僅回收國內不到三成的廢塑膠,其餘七成以上可能進入焚化爐、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甚至遭露天燃燒或隨意棄置。

 

對此,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陳俊融則回應稱,產業有製程上的特殊需求才會同意申請進口,這部分與國內的回收系統應該「分開來看」,且由於國內回收的材料比較混雜,回收量多不代表都可以給產業使用,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2022年台灣的塑膠物質流示意圖。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台灣垃圾熔景》報告

 

他也強調,目前已禁止將進口廢塑膠用於生產固體再生燃料(SRF),並強調會持續改進回收系統,以應對不斷增加的塑膠廢棄物挑戰。

 

此外,報告還指出,近年來,由於國內廢塑膠處理成本攀升,許多回收商轉往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設廠,這些地區勞動力便宜、環保規範寬鬆,導致違法廢棄物出口案件增加,使台灣的垃圾以「特洛伊木馬」的方式對他國健康、環境和人權構成潛在威脅。

 

環保團體指出,2019年以來,我國直接涉及廢塑膠的違法廢棄物出口案件持續增加。圖片來源:看守台灣協會《台灣垃圾熔景》報告

 

對此,環保團體呼籲,政府應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健全資源回收體系,為末端廢塑膠再生業者提供合理價位的料源,杜絕不必要的國外廢塑膠輸入。

 

同時,建立新的經濟模式刻不容緩,包括推廣產品循環再用的租賃系統、提供便利的產品維修服務、鼓勵產品材質單一化等,徹底擺脫以焚燒和掩埋作為廢棄物處理的終極方案。

 

完整內容,可參考:看守台灣協會《台灣垃圾熔景》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