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影】泰國無頭「美人魚」儒艮之死,辟邪傳說惹殺機?為何牠對海洋固碳至關重要?

【影】泰國無頭「美人魚」儒艮之死,辟邪傳說惹殺機?為何牠對海洋固碳至關重要?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臉書 / Theerasak Saksritawee 日期:2024-11-18

泰國普吉島海域發現一具無頭儒艮腐屍,這是本月第3起儒艮死亡案例,疑因當地流傳儒艮牙齒能避邪的迷信遭獵殺。專家表示,儒艮對維繫海洋生態系統十分重要,但由於非法獵捕和棲息地破壞,一年內數量已銳減八成。

泰國儒艮族群銳減,5年後恐僅剩三成

 

《曼谷郵報》報導,11月14日,泰國漁民在普吉島他朗區(Thalang)邦龍(Bang Rong)碼頭附近發現一具成年雄性儒艮的無頭腐屍。這具儒艮身長約2.2公尺,重達250公斤,頸部以上被利器整齊割下,右鰭還留有繩索勒綁的痕跡。

 

嚇壞的漁民隨即向當局通報,經普吉島安達曼海上游海洋與沿海資源研究中心(Marine and Coastal Resources Research Center Upper Andaman Sea)檢驗,該儒艮死亡時間約為4至5天,其胃部還發現塑膠袋。

 

報導指出,當地人認為儒艮的牙齒和眼淚具有避邪功效,據統計每十具儒艮屍體中就有一具的牙齒被切除。儘管相關部門反覆強調儒艮具有避邪功效純屬無稽之談,但在非法獵捕和棲息地流失的雙重打擊下,這個物種的數量持續銳減,正逐步走向滅絕邊緣。

 

 

「泰國儒艮族群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脅。」泰國海洋與沿海資源部門(Department of Marine and Coastal Resources)負責人Pinsak Suraswadi指出,光是今年10月至11月間,泰國西部安達曼(Andaman)海域就發現8具儒艮屍體。

 

經調查發現,多數儒艮死於疾病和飢餓,有三具儒艮的消化道中幾乎沒有食物殘留。另有一具儒艮身上發現繩索勒痕,研判是被漁網纏繞致死。

 

泰國漁民於10月在西部安達曼海域就發現8具儒艮屍體。圖片來源:泰國海洋與沿海資源部門臉書

 

更令人憂心的是,光是泰國南部著名海洋旅遊地區董里府(Trang)的儒艮數量在短短一年內從194隻驟減至36隻,減少達8成。

 

根據海洋生態系統專家Thon Thamrongnawasawat的觀察,當地在過去22個月至少有約70隻儒艮死亡,遠超過往年平均每年20.25隻的死亡數字。他警告,若現況持續5至6年內安達曼海域的儒艮種群數量可能會下降7成,僅剩數十隻。

 

專家指出,造成儒艮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其賴以維生的海草床遭到嚴重破壞。海草床不僅是儒艮的主要食物來源,更是產生氧氣、提供海洋生物棲息地,以及防止海岸侵蝕的重要生態系統。目前已有約4,800公頃的海草床遭到破壞,再加上全球暖化的影響,嚴重威脅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泰國儒艮分佈範圍。圖片來源:Thai National Parks

 

列易危物種!「海中美人魚」對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儒艮是全球唯一的純海洋草食性哺乳動物,因其優雅緩慢的游動方式與以海草為食的習性,常被稱為「美人魚」。

 

這種獨特的海洋生物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域約14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分布,橫跨4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溫暖淺海水域。主要棲息在寬闊、淺水且受保護的海灣、紅樹林水道以及島嶼間的礁區水域,且特別偏好水深約10公尺的區域。

 

世界儒艮分佈範圍橫跨印度-西太平洋40多個國家。圖片來源:wikipedia

 

儘管全球尚存約10萬隻儒艮,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對其前景敲響警鐘,將其列入「易危」物種名單。專家指出,海洋污染、棲息地破壞等人類活動正嚴重威脅著這個物種的存續。

 

儒艮是維繫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當它們攝食海草時,不僅能調節海草的生長密度,還能促進種子的傳播與發芽,確保海草床的自然更新。

 

健康的海草床生態系統具有多重環境效益,包括防止海岸侵蝕、改善水質、儲存二氧化碳,同時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棲息與繁殖場所。

 

面對儒艮數量持續下降的危機,各國已採取多項保育措施。日本將儒艮列為瀕危物種,禁止任何形式的獵殺和騷擾;印度和斯里蘭卡禁止獵捕和販賣儒艮及其製品;澳洲也在其海洋公園內實施船速限制和漁網使用管制;泰國則設立了28個海洋保護區,並投入資源參與儒艮人工復育的工作。

 

2019年,泰國漁民發現一隻孤獨的幼年儒艮,儘管經過悉心照料,這隻幼年儒艮最終仍不幸死亡。經獸醫解剖發現,其腸胃內充滿塑膠垃圾是導致牠死亡的主因。圖片來源:緬甸媒體myanmaritv

 

但專家指出目前的努力仍顯不足,研究顯示要維持穩定的儒艮族群,每年成年儒艮的存活率必須達到95%。

 

然而,由於人類對其棲息地的過度開發,即使在目前最理想的環境條件下,族群數量每年的增長率也不會超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