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熱傷害就醫突破400人!兒童、戶外工作者都是高風險族群,8大建議讓你遠離感噁心、頭痛

熱傷害就醫突破400人!兒童、戶外工作者都是高風險族群,8大建議讓你遠離感噁心、頭痛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6-25

根據中央氣象署周一(24日)的預估,未來一周全台氣溫將連續出現36度以上高溫,甚至可能達到38度極端高溫。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無論戶外工作者、運動愛好者,還是普通民眾,都面臨著嚴重的熱傷害風險。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都市熱島效應日益嚴重,夏季高溫警報頻繁出現,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遠離熱傷害呢?

炎炎夏日已然來臨,近期台灣各地氣溫節節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國內因熱傷害就醫人數已突破400人大關,情況令人堪憂。在這酷暑高溫肆虐之際,國健署特別點,特定族群如戶外工作者和兒童尤其容易受到熱傷害的威脅,需要格外關注。

 

面對高溫,戶外作業者可以怎麼做?

 

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廖哲緯在臉書貼文中表示,台灣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夏季天氣非常炎熱,而高氣溫戶外作業者,例如營造作業、道路作業、電線杆維修、農事等,更是面臨極高的熱危害風險。

 

 

為了更好地評估和管理熱危害風險,職安署制定了「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指引根據「溫度」及「相對濕度」所對應的熱指數值,將風險劃分為4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相應的建議措施,當達到第4級時,除非有緊急救援需要,否則不得讓勞工從事該作業。

 

廖哲緯提醒,雇主應在高溫作業場所配置足夠之體溫及血壓(含心跳速率)量測裝置。若勞工出現

 

(1)勞工體溫高於38°C或38.5°C

 

(2)勞工持續數分鐘之心跳速率過高 (>180−年齡)

 

(3)在停止體力負荷作業 1 分鐘後,勞工每分鐘心跳速率高於120次

 

 

有以上3種情況,可能顯示勞工正面臨熱危害風險,雇主應即採取必要之危害預防及管理措施,必要時盡速送醫,避免憾事發生。

 

高風險族群可採取哪些保護措施?

 

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兒童、學生群體和慢性病患者皆為高風險族群,除了補充水份和注意消暑外,民眾適當的身體活動,培養運動習慣也不可或缺。



面對炎炎夏日,民眾可以採取哪些措施遠離熱傷害?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民眾戶外運動時才採取以下5種方式進行自我保護:

 

(1)注意自己身體狀況:活動前一定要先注意自己身體狀況,時刻注意身體是否出現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的情況。

 

(2)規律有節制的運動:了解自己的極限,以自己感覺最舒適的強度活動,避免逞強超出個人的體能負荷。

 

(3)適量補充水分:運動時,應少量多次補充水份,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之病人,則需諮詢醫師的建議。

 

(4)避開太陽直曬時間:夏天日照最強烈的時間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前,選擇較涼快的清晨或傍晚,或是移到室內通風良好的空間活動,以減少大量曝曬機會。


(5)選擇透氣排汗衣物:穿著適合身體活動及環境的輕便裝束,建議可選擇淺色、透氣易排汗的輕薄長袖衣物減少與陽光直接接觸,並適當使用防曬油及遮陽帽。

 

 

此外,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民眾應提高對熱衰竭與熱中暑的認識和警覺性。其中,熱衰竭症狀包括噁心、頭痛、無力及皮膚濕冷;熱中暑症狀則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嚴重者可能出現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情況。一旦發現這些症狀,應立即採取降溫措施並尋求醫療協助。

 

面對日益嚴峻的高溫天氣,專家呼籲每個人都應該提高警惕,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無論是工作、運動還是日常生活,只要保持警惕,做好防護工作,就能共同創造一個安全、健康的夏季環境。

 

 

本文圖片《職醫要走》授權轉載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