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還海行動2.0系列二》搶救小丑魚!聯電、海漁、鼻頭國小設「尼莫」寄宿學校,讓161隻游回大海

還海行動2.0系列二》搶救小丑魚!聯電、海漁、鼻頭國小設「尼莫」寄宿學校,讓161隻游回大海
撰文: 朱姵慈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海漁基金會提供 日期:2024-04-01

小丑魚復育計畫,已經在台灣南北一起開展。北台灣,鼻頭國小在聯電及海漁基金會的專業協助下,在東北角蓋了一座「尼莫」寄宿學校,配合「海葵室友訓練班」,成功讓161隻小丑魚順利游回大海。在南部,則由「尼莫爸爸」諾貝爾生物科技董事長李冠徵領軍,於屏科大保種中心成功進行了小丑魚的孵化、飼養,讓小丑魚成功「鑽進海葵」,找到新的家。

在新北市瑞芳的鼻頭角,有一個特別的「海葵室友訓練班」,這個班級不同於一般的課堂,是海漁基金會、當地咖啡店以及學校的聯合計畫,所以裡面的學生不是人類,而是約35隻可愛的小丑魚,希望透過復育計畫的努力,能讓人工繁殖的小丑魚,順利游回大海。 

 

「聯電(聯華電子)是最早支持在國小教室飼養小丑魚的單位之一!」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說。基金會在2019年,以「鼻頭角公園小丑魚抵家計畫」獲得聯電綠獎 Eco Echo Award,開始推廣「正確的放流,才能提高修復海洋生態的成功率」理念。 

 

小丑魚小小守護員培訓課程,在新北和美國小舉行。海漁基金會提供

 

本篇為系列文章:

還海行動2.0系列一》小丑魚不見了,台灣海底正在「白色荒漠」化?盤點四大生存危機

還海行動2.0系列三》復育小丑魚=500天的精密永續工程;連海藻、海葵、基因庫都需一起照顧

還海行動2.0系列四》復育小丑魚,還能賺「藍碳」?跨國企業紛投入,台灣應該怎麼做?

 

東北角海域最常見的克氏小丑魚作為復育對象,是抵家計畫的主角,他們在鼻頭國小設立了尼莫「寄宿學校」,裡面安置了各種大小的水缸,讓活潑的小丑魚能有健康生長環境,再由學生擔任輪值值日生,擔負起照顧這些小魚兒的重責大任,不僅是為小丑魚提供足夠的食物和清潔水源,更重要的是,幫助牠們學會與鼻頭海域最常見的「奶嘴海葵」和睦相處。 

 

海漁基金會創新企畫組組長張永州解釋,小丑魚跟海葵的共生關係,需要「感情的培養」,初相遇時,海葵基於自衛仍會分泌液體,避免外物靠近,小丑魚對海葵的防禦,也會害怕,經過1-2個月的磨合之後,小魚身上會形成一種黏膜,足以抵禦海葵干擾,學會與海葵和平共處,小丑魚才能在野外生存,這也是小丑魚在「寄宿學校」中,必修的「海葵室友訓練班」學分。 

 

小辭典:放生是指將在野外捕獲的野生動物重新釋放到自然環境中,自始至終都是野生物種。而放流則是指將人工飼養、培育的動植物野放到自然環境中。 

 

小丑魚復育的成功路:從凝聚社區共識到科學合作 

 

在復育的同時,為了讓小丑魚能順利游回大海,海漁基金會也同時與鼻頭社區居民以及當地兩所國小合作,進行民眾守護推廣教育,提升社區對海洋生態的保護意識。

 

一開始「當地民眾感到困惑,為何要放流小丑魚,對他們而言,小丑魚只是帶回家觀賞的寵物。」林愛龍解釋,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避免未來放流後又被打撈起來。

 

海漁基金會於鼻頭B1咖啡為民眾講授小丑魚認識課程。海漁基金會提供

 

海漁基金會也與海洋科學家合作,共同制定實際的放流魚苗行動。例如,海漁基金會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的冉繁華教授進行學術合作,透過海大的專業技術,進行野生小丑魚的種魚採集和人工繁殖,取得原生種魚苗。

 

在實際放流前,海漁基金會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昭倫研究員進行鼻頭角海葵生態調查,繪製海底「空屋海葵」地圖,掌握鼻頭角海葵與小丑魚現況,確保未來的家是否安全。 

 

在兩條策略的布局及投入下,這項計畫順利在鼻頭角海域復育了161隻克氏小丑魚。

 

有了這個成功的典範,接下來要將其擴展到其他地區。下一個放流地點在綠島,為了確保所有條件符合小丑魚繁衍,至少必須有長達五年的海洋水質監控記錄,在放流之後,也必須配置海洋巡守隊,確保放流後的小丑魚至少不會被打撈上岸,有利於生存和繁衍。

 

複製成功經驗,號召更多的小丑魚保母們 

 

南部的接生「爸爸」是從事珊瑚礁魚苗養殖研究多年、諾貝爾生物科技創辦人李冠徵。他主修台大動物系、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大學時期就一頭栽入養殖熱帶魚及珊瑚的工作,從飼料開發、水質控制到菌種操控,以及疾病防治方面均有涉略,以提升魚類的生存環境。  

  

NBL諾貝爾生技公司創辦人李冠徵。今周刊攝影團隊

 

2005年,李冠徵創立了NBL諾貝爾生技公司,具備珊瑚礁魚類的人工繁殖與飼養技術,與多所大學合作開發特殊的水質處理菌種,用於維護魚缸的水質。此外,他們還開發了適用於珊瑚礁魚苗發育的營養品,以確保小丑魚在最初的生長階段獲得足夠的營養,提高其存活率。  

 

小丑魚種魚在高雄科技大學養殖,順利產卵後,在屏科大保種中心成功孵化、飼養。李冠徵說,過去放流的方式,通常由潛水伕將小丑魚裝在袋子中,再放回海中的海葵附近,但此舉容易造成小魚的緊迫,影響適應能力。  

 

因此,他們做出改良,強調在放流回大海之前,讓小丑魚適應大海水域,以及讓魚群適應海葵。為此,協力團隊利用大型手籃,讓小丑魚適應海水溫度,大約需時三天到一周後,在晚上進行放流,以減少小丑魚的驚慌反應。  

 

綽號「貝殼」的潛水教練陳羿均。陳羿均提供

 

在室外則是交棒給送子鳥,綽號「貝殼」的潛水教練陳羿均,無論是實施放流計畫之前,需要進行的棲地調查,確保所選擇的地點具備適當的水溫、水質條件,以及實際放流作業,都有賴潛水教練。「協助放流很有趣,有次我在拍照紀錄時,小丑魚突然咬了我一口,我就咬著二級頭說『讓我拍一下嘛』,在海洋中,每一個相遇都是一種緣分。」 陳羿均回憶。

  

最後一個關卡就是幫助它們找到適合的居住環境。如果小丑魚在放流後能夠立刻鑽進海葵,這代表在事前進行的「海葵室友訓練班」高分通過,而最晚在一周內找到適合的家,若小丑魚在野放後一個月能夠安然無恙地生活,這就被視為放流保育成功的指標。 

 

有了「尼莫英雄」一南一北的努力,希望讓台灣能在最短時間內,回復小丑魚生態王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