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不只發電,還生產烏魚子!光電大廠泓德能源子公司星源漁業,如何做到讓漁獲也豐收?

泓德能源》一年就讓烏魚結卵率飆破七成
撰文: 譚偉晟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攝影/ 陳睿緯 日期:2024-02-21

高齡、低薪、看天吃飯……,這是過去不少人對台灣傳統農業的既定印象。

近年來,一家又一家從科技業跨入農業的新勢力,正在全台崛起。

看光電大廠泓德能源、連接器廠連展,以及知名半導體設備商天虹,如何用科技的力量與創新的知識,不斷形塑出「新農業」的面貌。

駛進位於台南七股的日運案場,這片屬於泓德能源、面積逾五十七公頃的大片區域,放眼望去都是養殖池和太陽能板,視野內可見的顯著建物,只有遠處高架橋上的台六十一線。在這個罕無人煙的地方,泓德能源在二○二三年收穫逾十萬台斤的烏魚、白蝦、虱目魚,並產出兩萬七千片烏魚子,達成主導漁電共生計畫後,第一次大豐收。

 

但豐收的不只是漁獲量,還有泓德在科學養殖成效上的豐收。「我們的烏魚結卵率超過七○%。」泓德能源總經理周仕昌說的,是烏魚在成長中轉為雌性後,長出卵巢才能做成烏魚子,最大化烏魚養殖的價值。相比之下,一般烏魚養殖,結卵率僅有五○%上下。

 

二三年營收達五十八.五億元、年增逾十五%的泓德能源,從光電產業跨入漁業養殖,成功的關鍵人物是泓德能源子公司、星源漁業總經理張東昇。在二二年加入泓德,他不但主導讓日運案場養殖的重要性排在發電之前,更導入各種科學養殖技術,從水質檢測、投料控制到漁獲收成方式,確保養殖池中的魚蝦,能朝既定目標養成。

 

事實上,在張東昇加入之前,泓德能源在漁業養殖領域的經驗,可謂是白紙一張。一九年,台灣開始有了漁電共生的政策方向,泓德能源先是成立了旭康漁業,「當時就是找養殖戶合作,兩公頃、四公頃(的養殖池)委託對方養殖。」周仕昌回憶,以養殖戶為漁業主力的階段,到了二二年卻開始窒礙難行。原因在於,當時政策要求太陽能發電,必須往大面積案場發展。

 

若還是採用個人養殖戶的合作方式,無法確保對方在大型養殖池的管理能否到位,這讓投入大量資金開發案場的泓德,難以確保漁電共生的效益。「養殖達人,很多都是用『看』的、用經驗養殖。」周仕昌說明,如果養殖戶無法在收成前提供數據、讓泓德追蹤,等於是「錢投進去,但連(養殖失敗的漁獲)屍體賣去哪裡,我都不知道。」若養殖面積放大十倍,無法追蹤成效、難以向股東承諾漁業成果的問題,恐將放大十倍以上。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