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在「五公噸的垃圾」上烤肉吧! 焚化後的底渣變藝術品 ,他們用創作慢慢閱讀土地...

在「五公噸的垃圾」上烤肉吧! 焚化後的底渣變藝術品 ,他們用創作慢慢閱讀土地...
撰文: 諶儀璇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木子一十一 日期:2023-10-26

藝術即是生活的淬鍊,反映現今社會,在這個永續當頭的時代,部分藝術家也開始將綠色自然概念放進作品。

木子一十一工作室由藝術家王千華、李偉晟組成,「木子」和「一十一」取自各別姓氏「李」和「王」,「十」也如數學符號的加法,他們用創作慢慢閱讀土地,梳理出屬於每一塊地的有趣脈絡。

「在創作前,我們會大量閱讀文獻、古誌,內化之後找到作品的發展方向,希望用簡單有趣的方式,讓大家知道這塊土地的故事。」

 

王千華和李偉晟大學相識,畢業後王千華至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研究所,李偉晟則是留在台灣擔任全職藝術家,但期間彼此跨海合作、在創作上提供不同見解,王千華也因此喜歡這種團體不斷溝通對話的感覺。

 

後來王千華加入日本駐村計畫,只是計畫沒執行多久就因遇上疫情而被迫停止,於是決定回台找人組團創立工作室,促成了兩人一拍即合的合作。

 

一個休息與對話的空間 五公噸的垃圾

 

 

之後他們很幸運地遇上熱心前輩,一起做公共藝術案,因而有機會參訪宜蘭縣利澤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垃圾場的爪子一把抓起,大概就是五公噸的垃圾量,這些焚燒後的底渣會剩下約原體積的20%。」王千華和李偉晟用這樣的概念,以底渣作為主材料,製作真實的體積對比,讓大眾理解底渣。

 

「五公噸大概就是3x3x3公尺的立方體,底部的躺椅、座椅設計,就是以底渣做成的,佔這空間的20%。」

 

由於垃圾內容物多元,許多人擔心底渣的危險性,所以他們將底渣與水泥混合,穩定了其成分的同時,底渣的存在消失在水泥塊的外觀中,他們的作品以磨石子工法切出水泥的剖面,讓底渣的成分如同地層與化石的關係被看見。

 

資源使用的迴圈最終會回到人類身上,這是一個描述垃圾的空間,卻也是一個休息的空間,《五公噸的垃圾》剛好在宜蘭利澤簡,意為休息之地。他們希望這個衝突感,能讓觀者重新思考廢棄物處理的問題,也許在生活中放慢腳步,讓環境有喘息的空間,也許在垃圾丢棄前,靜下來思考它的終點。

 

此外,王千華和李偉晟也舉辦多項活動拉近《五公噸的垃圾》和大眾距離,如再生粒料工作坊、小憩計畫和拍攝紀錄片。有別於在博物館內的藝術品,他們希望大家能在《五公噸的垃圾》休憩、跑跳,甚至是烤肉!

 

 

鹽與土之美 金門駐縣心發現

 

「我一直在找一塊可以讓我們住在那裡,長時間好好閱讀該土地,做出屬於那裡的作品。」2023年初為期四個月的金門駐村計畫,給了木子一十一這樣的機會。

 

在此之前,他們從未去過金門,對該地印象除了西園鹽場,還有紀錄片《刪海經》,電影紀錄金門後豐港七年來海岸生態的變化,因一些政策,讓鱟在後豐港絕跡,漁民也無法再仰賴海洋為生。王千華坦言:「去金門前其實很擔心,感覺當地自然環境被破壞不少。」

 

不過到金門後,發現環境比想像中好,尤其對當地不同顏色的土壤深深著迷,他們將金門砂土、海鹽做為主媒材,各以兩件作品來描述駐村期間對於生態環境的想法。

 

王千華的作品「你的影子」以金門的土與鹽混和、包覆於海邊撿拾物,嘗試保存某個脆弱的物件與開係,來思考人類進行保存的意義。李偉晟以作品「淨土」追求一種乾淨的狀態,藉由金門西側道東側採集到的土壤固定製程與外型,展現金門每個角落細微的不同之處。

 

你的影子

 

淨土

 

木子一十一總是在閱讀土地的過程中發現驚喜,並用最真實的方式呈現,至於這一路創作上,藝術又對他們的生活及想法有何影響,未來還有什麼計畫…歡迎收聽《自綠生活Action Go!》https://reurl.cc/Zy8W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