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購買到「品質不良」的碳權,就無法做到碳中和!決定碳權品質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購買到「品質不良」的碳權,就無法做到碳中和!決定碳權品質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撰文: Combogic Tech. 櫛構科技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3-07-06

國際碳權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在今年四月蔡英文總統也宣布台灣將於今年成立「碳權交易所」,並且最快可於年底進行交易。

碳交易的主流目前仍然以由上而下的強制性碳市場中的「碳權」(carbon allowance)所產生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為主,主要的交易所都坐落在歐洲,如歐洲能源交易所(EEX)、英國洲際歐洲期貨交易所(ICE Futures Europe)、荷蘭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 ICE Endex)等。

 

然而強制性碳市場的碳權只有受到規範的企業才能進行交易,更大的另一項主流市場則是「自願性碳交易市場」,也就是「碳抵銷」,則有可能成為全球新興的下一塊重要經濟板塊。

 

你可能也想看:

碳價深度解析》碳權怎麼買賣?碳稅與碳費又有什麼不同?一文讀懂碳交易趨勢

「碳元」時代來臨!碳權如何交易將成重頭戲

 

「碳抵銷」(carbon offset)是透過資金支持其他地方所進行的減碳專案,透過購買「碳信用」(carbon credit)的方式來抵銷掉自身的碳排放。這個「碳信用」在一般口語上也稱之為「碳權」,而台灣環保署所用的詞彙則是「減量額度」。

 

碳抵銷對於永續轉型進程非常的重要,畢竟有部分企業就算全面使用綠能運轉,仍然會產生碳排放,例如航空業。

 

但是碳抵銷作為一個新興領域,是充滿爭議的。有許多案例就是因為購買到「品質不良」的碳權導致所宣稱的碳中和不成立,以至於被冠上漂綠之名。

 

但是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平平都是一噸碳,為什麼會有「品質」問題?

 

 

碳權並不是平等的

 

初步接觸碳權市場,你會很訝異一件事情:碳權竟然價格都不一樣,而且有些便宜到見底一兩塊美元,有些貴到要幾十美元才買得到。

 

這是怎麼回事?不都是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理論上是可以合併計算的,為何這邊的一噸碳跟那邊的一噸碳就不一樣呢?

 

碳權定價取決於減碳專案(project)本身如何進行。專案的執行地點、執行成本皆會影響價格。驗證專案的機構越多越嚴謹,則價格也會隨之提升。

 

專案本身同時帶有多少額外的附加價值,也是碳權售價的一大決定因素。通常公司購買碳權時也並不只是看碳權本身的碳抵銷效應,也會注重額外的社會價值。

 

以The DelAgua Tubeho Neza project計畫為例,該組織從2012年開始與盧旺達政府合作,免費發放給民眾高效能的爐灶,改變過去民眾直接燒柴生火煮食容易產生呼吸道危害、大量碳排放的風險。

 

這項計畫所提供的高效能爐灶可以降低一半的木柴量,也減少73%炊煮時產生的煙霧,因此降低負責生火的孩童與婦女呼吸道疾病機會。

 

更少的木柴,意味著婦女和孩童可以從每天五小時的木柴搜集活動中解放,藉此提升婦女權益與福祉、孩童受教育的機會。

 

也因此,這項計畫不只是登列在減碳底下,也登列在「教育」、「健康與安全」、「福祉」等 ESG 細項底下。

 

專案類型也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最昂貴的碳抵銷專案以負碳技術、碳捕捉技術為主,因為執行這一類計畫所費不貲,因此售價就會高上一般碳抵銷的碳權許多。

 

而便宜的專案類型最常見的是「避免排放」的,例如再生能源的建構計畫,通常就屬於在這一類。然而這一類計畫也是最難以估計其「額外性」的,也因此時常為人詬病是「低品質」的碳權。

 

什麼是「額外性」?

 

在「避免排放」類型的碳抵銷專案中,最關鍵的品質指標就是「額外性」。

 

簡單來說,「額外性」就是指:有沒有你付這筆錢買碳權,是不是真的有差?

 

例如一項著名的英國研究指出,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所支持的一項印度風電農場計畫,1350 台風力發電機中估計有 52% 不需要碳抵銷販售收入也一樣會蓋成。

 

也就是說,該項碳抵銷計畫宣稱「使用碳權販售收入來建造風力發電機」是站不住腳的,或者,只站得住 48% 的腳。

 

這就是額外性不足的案例。在碳抵銷剛開始發展時,更有許多荒唐的情景,例如一些私人農莊的擁有者也開始宣稱自己可以販售碳權,因為在他農莊裡的樹木都受到保護,相較於全部被砍光的情境可以減少多少多少碳的。

 

這很顯然是有問題的,也在後續的驗證標準發展之後被排除,現在碳權要能夠銷售,必須受到國際市場上常見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單位檢驗,例如 VCS、GS、ACR 等。

 

 

購買碳權時應該注意什麼?

 

就像是一般採購時必須確保商品品質一樣,採購碳權時也務必要確保碳權與減碳專案的品質沒有問題。除了確認有知名的第三方單位認證以外,也需要主動提問確保碳權品質是安全的。

 

以下是一些採購碳權時可以觀察的要點:

 

如何證明額外性(additionality)? 應該尋找清楚的證據或文件,顯示該減碳專案怎樣與基準情況(baseline)做出區別,或者該專案怎樣運用碳權銷售收入克服減碳障礙。


如何測量減碳數量?至少要有一個透明且公正的方法論,藉以驗證件碳專案在一定時間內的減碳成效。


如何處理永久性與滲漏(leakage)?永久性是指減碳成效是否永久持續,滲漏是指因為意外使得減少的碳排放又溢出來了。例如造林專案最怕遇到森林大火,一燒下去原本固定下來的二氧化碳又全部跑出來,使得造林的碳權品質並不一定就是最安全的。


社會和環境影響如何?碳權最好不只是減少二氧化碳,也應該對當地社區或生態系統有積極正面影響,例如改善居民生計、公衛、教育、生物多樣性等。

 

企業仍然要減碳,買碳權不是唯一方法

 

買碳權來抵銷公司自己的碳排放,絕對不是用來避免減碳努力的方法。

 

如果不進行減碳永續轉型,只是靠著購買碳權來達成減排目標,這樣的作法就跟邊開暖氣邊開冷氣一樣,並沒有從根源解決問題,只是治標不治本。

 

現在大多數企業都還在思考「盤查」這一步怎麼做,但是很快的下一步挑戰「減碳」就要來到了。

 

面對減碳議題,企業對於自身的數據掌握力是一大關鍵。如何運用數據治理,爬梳複雜的營運結構,並且從中找出能源浪費進行調整,是成功減碳、節省能源成本的營運體質升級。

 

櫛構科技以十年以上資料科學團隊經驗,運用 AI 與大數據分析,能針對企業的碳排放數據進行數據洞察,抓出糾結點,提供數據驅動的減碳策略。

 

※本文授權自Combogic Tech. 櫛構科技,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