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四面環海該如何善用海水?加蓋8座海淡廠,新竹、台南先行5年內完工,年產3千萬噸保險水源

百年大旱又56年來首次全年無颱,水夠用嗎?水利署建8座海淡廠,這2座能年產3千萬噸保險水源
撰文: 鄭鴻達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鄭鴻達攝影 日期:2023-06-06

極端氣候對水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在歷經去年百年大旱後,經濟部水利署在全台灣6處規劃8座海水淡化廠,將分成三階段推動,第一階段將投入共280億元經費,推動新竹、台南一期海淡廠,預計分別於2027、2028年完工產水,產水規模各為每日10萬噸。

水利署長賴建信周二(6/6)表示,新竹、台南一期海淡廠完工後,將可為新竹與台南地區公共用水各增加每年3000萬噸保險水源,相當於一座永和山水庫容量。

此外,8座計畫的海淡廠全數完工後,可提供每日約85萬噸產水量,將占全國自來水用水量為1100萬噸約7%。

連年遭逢百年大旱、無颱侵襲 水利署尋求科技造水

 

水利署周二召開「海淡水布局 提升未來供水韌性」記者會。水利署水資源經營組組長吳嘉恆表示,台灣在2020、2021年期間遭逢百年大旱,不但創56年來首度全年沒颱風侵襲的紀錄,降雨量也是百年最少,南部地區今年更創下近600天無豪雨紀錄 。

 

吳嘉恆表示,因此在百年大旱後,水利署便思考除了傳統降雨衍生的水資源供應外,也應有多元水資源,因此規劃科技造水,這包括再生水及海淡水。其中再生水已核定推動11座再生水廠,預計2029年之前陸續會完成,每日供水量將達28.9萬噸。

 

至於海淡水部分,吳嘉恆指出,目前國內海淡廠共有25座,其中離島地區就有22座,總產水量也只有4.5萬噸,在百年大旱期間完成的新竹、台中兩座緊急海淡機組,並將海淡水開發納入「水資源經理計畫重大策略」。

 

 

規劃興建台灣本島6處8座海淡廠 總產水量估達每日85萬噸

 

吳嘉恆解釋,相對於再生水只能供工業使用,海淡水直接可以併入自來水供水系統,可搭配區域水資源運用,因此未來除了傳統水資源以外,在海淡水廠登場之後,可以有效減低水庫供水壓力,對整體水資源調度運用有莫大助益。

 

水利署規劃在台灣本島6處規劃共8座海淡廠,並將分三階段推動,首先計畫核定階段的有新竹、台南一期,產水量均為每日10萬噸;可行性規劃階段的為嘉義、北高雄、台南二期,產水量都是每日10萬噸;初步調查階段的為桃園每日10萬噸、台中(產水量評估中)及南高雄的每日15萬噸。

 

新竹、台南一期海淡廠預計2027、2028年完工 年產一座永和山水庫水量

 

吳嘉恆表示,其中新竹海淡廠廠址在南寮漁港旁,經費120億元,預計最快2027年完工;台南海淡廠則位於台南市將軍區,經費160億元,預計2028年完工。前述兩座海淡廠完工後,可為該地區公共用水增加每年3000萬噸保險水源,相當於一座永和山水庫的容量。

 

新竹、台南海淡廠也採節能設計。吳嘉恆說明,這兩廠節能措施主要有4種,包括優先採用逆滲透技術、設置10%太陽能系統、植樹固碳,並符合銅級綠建築標章,且搭配回收效率90%以上的能源回收器,可產出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的海淡水。

 

對於海淡廠的營運費用與生產成本,賴建信表示,水利署已與新竹、台南尤其是科學園區的廠商在說明會溝通,因此這部分將由廠商認購,以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同時確保廠商用水,至於負擔金額仍待未來試算,但會建立一個可查詢生產、營運成本的財務透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