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COP27會前震撼彈、拜登上任後最大氣候行動!美國《降低通膨法案》到底在談些什麼?

COP27會前震撼彈、拜登上任後最大氣候行動!美國《降低通膨法案》到底在談些什麼?
撰文: 低碳生活部落格/詹詒絜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9-20

八月中,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了《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該法案不僅被認為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氣候變遷投資,預計投入近3700億美元(約台幣11兆元)於溫室氣體減排和能源安全相關項目,峰迴路轉的立法與激辯過程,更成為國際氣候圈熱門話題,為年底將在埃及召開的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注入了可觀的推進能量。​

《降低通膨法案》到底有哪些實質內涵?未來可能對美國、甚至於全世界產生多大影響力?請跟我們一起看下去。

改革稅制!鼓勵綠色採購、拉拔低碳產業

 

檢視法案內容,資金收入主要來自美國政府對大企業課徵最低稅率(15%),及針對庫藏股(公司將已發行股票重新買回,存放於公司、未註銷或售出)增收特別稅,收來的稅賦將用於扶持國內潔淨能源製造業、擴大低碳住行補貼、降低處方藥定價等。

 

《降低通膨法案》其中3690億美金,將投入能源安全和氣候變遷相關領域。 (圖片來源)

 

不得不說,有了這套法案的刺激,準備要買電動車、裝太陽能板或熱泵的美國民眾,真的有福了。以後採購電動運具、裝置再生能源及採買高效能家電,都可透過稅收抵免及消費者回扣,減少數千、甚至數萬美元的開銷。

 

如媒體最常報導的電動車,《降低通膨法案》便提供4,000 美元(買二手車)到7,500 美元(買新車)的稅收抵免。

 

如此破天荒的好康,預計造福上億個家庭,法案還優先考慮為遭受不成比例的高能源負擔、或受化石燃料污染影響的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諸如: 熱泵、電熱水器、節能家電、更好的絕緣和保暖等,每年可替弱勢家戶節省370億美元的能源支出。

 

幫助消費者之外,也大力扶植本土產業。比方,綠氫廠每產出一公斤氫氣,就提供3美元補助;符合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條件的碳移除計畫,最高可獲得每噸180美元補貼;太陽能、風能及儲能等廠商也可享受長達10年的稅收抵免,對於美國低碳產業來說,無疑是又大又甜的胡蘿蔔。外界估計到2030年之前,該法案將在建築、製造、節能服務業等領域,創造出150萬個新職缺。

 

《降低通膨法案》對電動車等低碳產品提供大量補貼及減稅優惠。 (圖片提供: 台達集團)

 

話說回來,拜登政府如此大動作改革,並非只為了降低通膨、達成減碳目標,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CAP)分析,背後還有三個可能原因。

 

三大用意:穩能源、拚經濟、國際影響力

 

最急迫的,便是穩固能源供應及國家安全。

 

眾所皆知,打了半年多的俄烏戰爭,至今不斷拉抬全球能源價格,更助長通貨膨脹、萬物齊漲的負面效應。因此《降低通膨法案》首要之務,便是加速投資清潔能源,幫助美國及早擺脫化石燃料及高碳能源的依賴度。

 

再來,是刺激內需經濟、扶植產業發展。該法案不僅對本土製造業提供租稅獎勵,更將之綁定為補貼條件,無疑是對外訴求美國製造、刺激產業回流的最有利手段。

 

前述的電動車採購補貼,便僅適用於美國本地生產品牌(如Tesla、通用、福特),電池材料也有本土使用比例(40%)的附帶條件,讓許多外國品牌望之興嘆。

 

《降低通膨法案》(紫色)有望幫美國達成2030年減碳50%的中期目標。 (圖片來源)

 

最後,是重拾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

 

猶記2021年初剛上任時,拜登便高喊2030年要將溫室氣體削減50-52%(相較2005年),這番承諾本可在去年提出、預算逾兩兆美元的《重建美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 落實。可惜,礙於朝野惡鬥及對手杯葛,該法案遲遲無法通過。最高法院還在今年六月裁定,政府不能在沒有國會授權下限制燃煤發電,無疑重創拜登的氣候野望。

 

沒想到峰迴路轉,集結各界渴求對抗通膨的呼聲,民主黨再提出另一版《降低通膨法案》,最後總算在國會驚險闖關。儘管規模比不上《重建美好法案》,但不少專家都看好這法案能幫美國削減40%的排放量,大大拉近了2030年的減碳目標差距。

 

拜登上任一年半,終於端出《降低通膨法案》這項重大氣候政策。 (圖片來源: 白宮臉書)

 

帶著這張成績單,當年底回到COP27談判會場,將使美國獲得更大的議價能力及領導地位,一來證明拜登的氣候政策並非空中樓閣,也能刺激各國訂出更具企圖心的減碳承諾。

 

「這還不足以讓我們避免氣候災難,卻是前往正確方向跨出的重要一步,」誠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 所言:「跟前幾週比起來,現在世界更有希望了。」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共同企劃: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