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建立氣候變遷韌性社會,不僅僅只是環境對策而已,縱觀先進各國,無不極思與此同時,透過綠色轉型來提高在低碳產業革命中的競爭力,以取得領先地位。
2021年5月,日本首次宣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制定綠色成長戰略,投注2兆日圓預算,進行14項重點產業發展與金融稅制的改革;韓國也在2020年12月提出2050碳中和促進戰略,以能源轉型、產業創新、未來運輸、打造碳中和城市為目標。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也在去年11月提出「2050淨零排放之路:美國長期策略」,要加速能源轉型、提升能源效率與發展碳封存技術,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
淨零碳排,已經不再是加諸企業身上的負擔,而是下世代產業轉型、永續競爭力的驅動來源!換句話說,未來的EPS已經是建立在ESG的基礎上。如果台灣不跟上這樣的國際潮流,儘速建立自己的綠色成長戰略,將在國際氣候治理與國際產業供應鏈脫節,甚至被淘汰。
有鑑於此,今年3月30日,國發會公布了台灣第一份2050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在這一份路徑策略中,規劃了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策略及能源轉型、循環經濟、運具電動化、低碳綠建築等等具體的轉型措施。而另一項重要的氣候法制基礎,也就是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下稱溫管法)修訂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目前已進入立法院審查,正待朝野協商。
溫管法從2015年制定到現在,由於政策工具不足、治理層級不足、變遷調適不足,導致台灣雖然有氣候法制,但是卻成效不彰。原先所規劃的溫室氣體總量管制、碳交易制度,都因故沒有落實,而且僅有5億多預算的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多用於環境教育,根本無法作為推動台灣產業減碳的協助資源。因此,如何賦予政府應有的法律政策工具,實在是眼前的急務。
「溫管法」立法之初,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對國人、企業來說還是一個遙遠、學術性的概念,甚至只是講起來新潮的名詞,但是近來不論是劇烈的極端氣候、國際減碳趨勢、國際產業鏈的變革,都使得國內民眾、企業對於永續發展的觀念起了長足變化,現在碳中和、ESG、碳盤查、碳費、碳交易不再只是新潮,而是已經成為必須關切的議題。
這次修法,我也提出自己的版本參與審查。想起當初「溫管法」僅有社會福利與衛生環境委員會審議,如今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是由全院六個委員會聯席,便可以看出獲得的重視以及未來的深遠影響。
新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會賦予更多的政策工具,包括建立台灣的碳定價制度,增列的氣候變遷調適專章,更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正視氣候變遷對台灣環境、人民帶來的威脅,以科學循證為本,建構氣候變遷調適韌性。更重要的,為了解決過去各部會職責不明、互踢皮球的問題,以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為主要機制,整體性的協調政府機關的職權分工,讓所有部會都能動起來,積極推動低碳綠色轉型。
「氣候變遷因應法」與「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將是台灣未來幾十年永續發展與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基礎,這是台灣轉骨的大工程,期待在政府、產業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下,讓台灣真正轉變為一個永續韌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