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爭議不斷,近日烏俄之戰又燃起民眾對於核能問題的擔憂,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於 1986 年發生反應爐破裂事故後,人們儼然活在這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災陰霾之下。
而日本福島核電廠反應爐則在地震和海嘯爐芯慘遭融毀後,正依福島核災後實施的安全標準,嘗試重新取得反應爐執照。
在重啟核能要與不要的選項之間,人類還有別條路可走嗎?
氟化鹽的核燃料
丹麥 Seaborg Technologies 新型核電廠與傳統不同,他們採用混合氟化鹽的核燃料,當溫度攀升到 500 °C 時會轉為液態,可以當作核燃料的冷卻劑,若暴露在空氣中,也不會像蒸氣一樣瞬間大量冒出,而是凝固成固態,安全性大幅提高。
Seaborg Technologies 表示,採用這種做法,不是為了避免事故,是為了在發生事故後能降低對於我們的為害。
Seaborg Technologies 的核燃料會凝固成固態,相較傳統核燃料外洩,所排放出的氣體和污水來說,會更好清理,相反地,如果溫度失控,反應爐底層的凍鹽也會融化,讓反應爐芯留到下面的冷卻儲存罐裡。
創始人兼執行長 Troels Schönefeldt 表示,我們採取不同的方法,雖然難以將事故發生可能性降到零,即使怎麼避免都還是有可能會發生,因此團隊所做的,是減少嚴重災害的衝擊。
船隻的設計為關鍵
而 Seaborg Technologies 的模組化核電廠可以產生 200 兆瓦至 800 兆瓦的電力—足以為 160 萬戶家庭提供電力。這些小型反應爐除了更安全外,還比其他較大的核電廠成本便宜許多。
傳統上,要建造大型核電站就得先開發一塊面積較大的土地,之後才能組裝反應爐,但 Seaborg Technologies 所謂的模組化設計可以像拼圖一樣用拼湊的方式組裝,讓整體運作變得更加簡單。
雖然這種核反應爐較為安全,但也具有很強的腐蝕性,對於組裝設計會是項挑戰,而船隻漂泊在海上時,也等同暴露在具有腐蝕性的海水裡,因此船隻的設計,至少得具有 25 年的使用壽命。
目前團隊已完成設計、設置和實驗等流程概念設計,目前全尺寸原型預計在 2025 年上線,可能會送去東南亞的某個島嶼進行測試,目前也已籌集千萬資金,希望設計能在 2026 年獲得批准,最快可在 2027 年進行商業量產。
延伸閱讀:
核融合是人類能源終極解決方案?人造太陽變成最新高科技競賽場域
烏俄戰爭衝擊歐洲能源!面對能源問題,歐洲最終還是只能重新考慮核能嗎?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