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和表示,過去全球較少重視甲烷造成的溫室效應問題,美國與歐盟近來發現漏洞並想辦法彌補,即使台灣不想碰這個燙手山芋,但隨著近百國承諾二○三○年前甲烷要減排三成,國內仍應積極面對解決。
汪中和建議,天然氣管線的甲烷洩漏應由業者防制與監測,環保署則要善盡監督責任,因為管線洩漏甲烷不只牽涉溫室效應議題,若短時間高濃度噴發甚至會引發安全風險;美國官方統計,天然氣供應鏈洩漏率約百分之二至三,以波士頓為例,一二五六公里道路就有三三五六個甲烷洩漏點位。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也說,台灣天然氣發電未來占比將高達五成,但政府並未說明天然氣接收、儲存、輸送等過程中,如何確保減少甲烷洩漏量,政府、供應商及航運業者都應分擔責任,對於降低甲烷排放政策才能做更全面思考。
謝英士說,目前台灣甲烷排放計算方式也不夠透明,如天然氣部分應納入整個供應鏈的洩漏量,即使開採端或運送端在國外,但國際減碳工作已經不分你我,政府應該調整觀念。
至於泥火山或濕地所排放的甲烷,汪中和說,雖然這些多數位於空曠、人口密集度低的地區,擴散出來易遭大氣環境稀釋,但仍屬於甲烷排放源之一,環保署應加強監測、蒐集數據,建立更完整的國家基礎環境資料。
延伸閱讀:
※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