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搜尋結果、地圖最佳路線,Google 都往環保靠攏
首先,使用者具體能看到的變化,會是特定產品出現跟永續性相關的資訊,當搜尋洗碗機、熱水器等高耗能類型家電時,Google 可能會優先推薦,或標示出較為節能的建議商品。再來已經是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圖服務,現在除了提供最短路徑,還可以選擇「最省油的路線」,該路線上會安排爬坡等耗油較少的地形。
除了地圖之外,交通方面 Google 也提供各個面向的永續服務,像是地圖中更清楚標示電動車相關的設施、身處地點的周圍有沒有充電站。如果搜尋飛機航班時,還會同步顯示出各航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並能以此作為排序。
科技媒體《engadget》指出這次的服務調整,象徵 Google 不只認為自身做到環保就夠:該公司 9 月才宣布新的水資源管理策略,未來會減少以淡水降溫伺服器,而是尋找廢水或海水等替代品,他們想要更直接地影響使用者。而無論這些措施是否有效,更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朝永續性靠攏,已經成為下一個市場趨勢。
永續=燒錢?落實溝通就能使顧客買單、企業成長
事實上,現在不少公司早就鎖定環保,作為吸引顧客還有經營品牌的關鍵元素,包括減少商品包裝、實際投入行動,或像 Google 一樣從改變企業流程做起,都能號召一群在意永續議題的客群。不過,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指出,企業更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 永續除了作為短期噱頭之外,它有辦法和「企業成長」「包容性」共存嗎?
如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提到,即使某項產品改為對環境更友善的製程,但當消費者和通路商「感覺沒差」時、也不會想付出額外金錢,導致難以回收相關的資源。而當無法提高收入,組織就不能確定該投入多少資源,最終便無法改變既有的營業模式,企業自然也不會因為擁抱永續性,而看見自身顯著成長,所以多數情況之下,兼顧環保與成長並不容易。
然而,這個問題並非無解,世界經濟論壇便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例如當提高定價時,如果企業將因漲價而多出的收入,流向在地小農等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消費者會更樂意掏出錢包。同時,透過教育、交流,實際讓顧客或通路商了解這些新的產品,未來能產生什麼影響力,也能真正提高他們的意願。
另外,一間企業可能難以撼動整體產業,所以推動永續性的槓桿點,不一定得從自身開始,包括從同業工會、上下游供應鏈等等,如果能夠號召一起改變,就能有效降低成本。當得以跨過這些障礙、實際落實永續發展的時候,組織通常能看收益以倍數增長,品牌又能獲得好名聲,大幅超越對手,甚至激發出內部團隊的認同感,最終化身為企業不斷成長的飛輪。
延伸閱讀:
正面 ESG 消息,會提升公司的股價嗎?研究:這種議題影響最顯著
※本文授權自經理人,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