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開始,他從一個「正常人」進入環境保護領域,很快闖出名號,很多媒體(包括《今周刊》),都想以訪問黃之揚作為「愛地球」的一種宣示。
做環保 不該把自己關在同溫層
RE-THINK和黃之揚風格年輕,他們心懷環保減塑的使命感,卻少了點過去環保人士悲愴英雄的性格。
保護環境當然是目標,但保護環境卻不該是那種高攀不起的道德價值,「我曾經也覺得自己的道德高度很高,覺得自己做環保,就要清清白白。」他笑說,「後來我才知道,這種想法是把自己關在同溫層。不應該因為事情是『對』的,就不斷向社會情緒勒索。」
不只如此,今年RE-THINK和環團「海湧」更與被視為「環境大魔王」等級的免洗垃圾製造者:「外送平台」foodpanda攜手,進一步思考如何從源頭緩解「一次性垃圾」問題。
這是一場破天荒的合作,「對環團來說,敝公司是萬惡淵藪。」連foodpanda資深公共事務經理郭昕宜談到都苦笑承認。
談判桌 上演商業、永續拉扯戰
郭昕宜還記得foodpanda團隊第一次找上黃之揚,「他坐離我們超遠的,好像巴不得奪門而出,但我們很誠意希望聽聽他們的意見。想知道商業模式、環境永續要如何才能達到平衡?」黃之揚回想當時,「他們原本希望找我們辦淨灘,但淨灘只是末端的事情,我們認為要展開合作,一定要找到『但書』。」
第一次開會,黃之揚笑說:「我們人很壞!跟他們說應該要制定標準,只要消費者索取一次性餐具,就要收5元。」然而foodpanda很難再提高售價,讓競爭力下滑,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沒那麼容易守住,首次相談,結果破局。
但黃之揚很快就想到:「在零分到100分之間,其實還有30分、60分、80分的路可以走。」他說,「我們也知道要割捨。要有更多選擇,某種程度上,也要有可行性。」於是雙方頻頻開會、碰撞,最後終於訂出了今年的策略。
回到「談判桌」上,RE-THINK、foodpanda要做的就是開誠布公,釐清階段性任務。今年初,RE-THINK推出「回收大百科」,像他們2018年推出令人驚豔的《海廢圖鑑》那樣,再次以充滿童趣的設計力,收錄101項最容易丟錯的回收物和一般垃圾,讓民眾了解廢棄物的前世今生,及回收處理的方式。
foodpanda也成為這個計畫的協力者,雙方發起大規模的回收素養調查。RE-THINK是環保團體,藉由臉書專頁製作問卷,得到的結果終究會偏向同溫層。foodpanda手上卻能做1000份、1萬份接觸一般消費者,這次RE-THINK聯手foodpanda,足足完成了3萬7000份問卷。
91.8%民眾有資源回收習慣、76.4%民眾認為自己重視環保,但民眾回收知識僅勉強及格。
黃之揚把一排排淨灘、踏查撿到的海岸垃圾放在桌上,他知道現在的海並不乾淨,但他對台灣人抱著巨大的希望,「關於海廢、循環經濟,我們正在學走路,總有一天要站起來走好,然後看看自己可以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