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其實很特別,不像任何一個華語系的族群;可能是因為多國移民的關係,即便在這麼小的島上,台灣人所展現出的多樣性跟複雜性卻還是遠高過很多面積廣大的國家。
比方說,台灣雖然市井經濟很發達,但在亞洲國家裡的整潔程度其實很高,當然不是說這兩者一定是負相關,但是不可諱言,一些街頭經濟活動賣吃賣喝總是比較容易造成城市環境的髒亂;可即便路邊攤隨手可得,扣除日本,很難找到透過「公民自主意識」維持一個城市街道的乾淨及舒適程度高過台北的亞洲城市。
首爾就不說其實超級髒了,香港因為太稠密的關係,很容易讓街道看起來過於擁擠混亂,北京上海深圳的硬體設施真的沒話說,但要論乾淨整齊嘛……嗯……我知道話說到這,很多人要提新加坡了,但你知道嗎,新加坡無敵霹靂乾淨的街道,除了是透過嚴刑峻法讓民眾保持乾淨以外,更重要是透過廉價的外籍勞工在深夜努力清潔,才得以維持「花園城市」的美名嗎?
我有不少在新加坡工作的朋友,好幾位都提到新加坡人其實對於垃圾分類等環保意識非常不足,「我住的社區只有我會在丟垃圾的時候,會把一袋一袋分類好的垃圾拿去丟,丟的時候還會被其他local新加坡人投以異樣的眼光……」在新加坡工作5年以上的Felicia如此抱怨著。
「所以只要在丟垃圾時看到有其他人手上也提著分類好的垃圾,我就會立刻上去認親:『嘿~你也是台灣人嗎?』」
除了整潔以外,台灣在高度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高度追求生態平衡,撇除少數財團或地方勢力為了自身利益而過度開發不說,其實一般人民的普遍保育生態的意識很高;這點待在台灣也許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真的是出了國比較之後才感覺得到差別。
以美國為例,西岸城市如西雅圖早早就禁用塑膠袋,2019年起如Starbucks等大型連鎖企業甚至禁用塑膠吸管;但直到今天,在南方州去加油站買杯思樂冰,拿的杯子還是保麗龍做的……。
在台灣近年綠電也是一大主流議題,先不提綠電的成本效益究竟如何,我相信這必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大量消耗資源、甚至會造成環境重污染才能產生能源的方式已然過去,未來也許「單方面」的產出能源方式都會被循環能源所取代。
什麼意思呢?
「漁電共生」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在漁塭裝設太陽能板,並透過太陽能發電提高魚塘水溫、降低寒冬中魚類被凍死的比率,甚至在無光、室內的環境都能養殖魚類,達到發電及養殖「一兼二顧」,有效提高農地的利用效率。
漁電共生在最初推行時並不是沒有疑慮,甚至很多農漁民會擔心相關設備污染漁塭;但隨著產官學界的持續投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計劃被執行且持續推廣。
台灣,持續前行。
作者簡介_國際之男
香港創業、台北銀行家、北京私募股權投資到美國西雅圖的創業導師,曾親身參與數百萬台幣的天使投資到數百億美元的收購案,唯一不變的,是當中人性面的光明與脆弱
台灣出生、旅居中、美並走訪全球超過50個城市後,體認到文化差異是企業佈局全球的關鍵因素,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台灣經營層忽略的一環。
目前經營「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粉絲專頁,著重在剖析文化差異、職涯發展及國際金融經驗,希望透過持續的拋磚引玉,讓台灣被更廣大的世界看見。
本文獲「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