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動物現身Line貼圖!2020年推出「生物多樣性的7個小迷思」:國家設了保護區,為什麼動物還是沒有家?

動物現身Line貼圖!2020年推出「生物多樣性的7個小迷思」:國家設了保護區,為什麼動物還是沒有家?
撰文: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吳宜靜報導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1-01-25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Half-Earth: Our Planet Fight for Life)中提起生命中的一次悸動:第一隻藍紫灰蝶入網的刹那,我見到了一顆畢生罕見的空中寶石。威爾森花了超過50年的時間,從事螞蟻研究、提倡生物多樣性、開創「社會生物學」理論,深思人類存在的意義。

 

在號稱「生物多樣性超級年」的2020年,檢視10年來希望與自然和諧共生願景的20項「愛知目標」, 全球執行成果竟沒有一項完全達標!關心地球永續的人們可能會想:生物多樣性果然還是一個冷門關鍵字。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生物多樣性,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魚点設計聯手策劃Line貼圖(下載點),挑選穿山甲、石虎、歐亞水獺、藍腹鷴、東方草鴞等本土物種,以及住在都會裡的「邊緣動物」,並搭配2020年推出的「生物多樣性與他的7個小迷思」網頁策展,呼籲大眾一起「carry」保育重任。

 

 

此款貼圖販售所得的一半,將捐款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作為棲地守護、生態教育、環境信託倡議、珊瑚礁體檢以及環境資訊傳播之用。

 

動物園不是本來的家,卻是避難的港灣

 

 

動物園、水族館有很多動物,但豢養的場域終究不是原生棲地,所以無法建立完整食物網與生態系應有的棲地。但其實,動物園還擔負著保育的工作,例如台北市立動物園除了可以觀賞療癒的圓圓和圓仔,同時也負責安置受傷的歐亞水獺和石虎。

 

搭配服用:【迷思1】動物園有好多動物,生物多樣性應該很高!!

 

外來入侵種可能就是死神,不是物種數量越多就越贏

 

 

物種數量的雖然是生物多樣性指標之一,但數量越多卻不一定代表生態系統頭好壯壯。外來物種乍看讓物種的數量增加,但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牠們不但打亂生態圈的平衡,甚至還會造成原生物種滅絕。例如非洲大蝸牛就是全球頭號入侵外來種。

 

搭配服用:【迷思2】物種愈多=生物多樣性愈健全?

 

別人都想要移民火星,但我只想和你一起度過美好日常

 

 

聯合國警告:若不採取積極的行動,全球近四分之一,也就是100萬種的生物將面臨滅絕的危機。我們真的不需要火星那個酷東西,好好把食物吃完、不手滑購物、能搭便車就不要自己開車、跟朋友談談氣候變遷。我們和動物還有機會在藍色星球共度美好的日常。

 

搭配服用:【迷思3】生物多樣性多高才夠?

 

感謝曾經不看好我的人,如今我活得更堅強

 

 

蟑螂這個地表上最強大的生物之一,在數億年來,不論人們發明了什麼生化武器想要消滅牠們,不只是徒勞無功,反而還讓牠們變得更加堅強。「欸這不是獨角仙嗎?」如果我們像北海道民眾那樣,換個角度看事情,這些遠從德國和美洲來的蟑螂,會不會就變得不一樣了?

 

搭配服用:【迷思4】蟑螂等討人厭的生物 可不可以消失在都市裡?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水泥叢林對動物來說樸實無華且枯燥,能住下來的動植物有限,不過城市生活中,還是有松鼠、攀蜥、夜鷹等動物和我們同居。不過終究還是「人野殊途」。人類和野生動物雖然共享同一個生活空間,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不干擾、不接觸、不餵食。

 

搭配服用:【迷思5】都市都是高樓大廈,怎麼會有生物多樣性!

 

吃貨連線代購,牽起農村與都市的小手

 

城市多少給人一種天龍感,但人們的吃吃喝喝,毫無疑問牽動著千里之外的生態環境。如果要當都會吃貨小天才,建議你每天都吃不一樣的在地食材。另外,選購「綠保標章」的農產,則會讓臺南官田的水雉、高雄茂林的紫斑蝶、新北坪林的翡翠樹蛙、屏東崁頂黑鳶過上安穩的日子。

 

搭配服用:【迷思6】住在都市的我 應該離生物多樣性很遙遠!

 

資深苗栗國國民表示:保護區有bug

 

 

國家在中高海拔劃設了保護區,但就是沒有劃到石虎牠們家。和石虎一樣苦情的,還有草鴞、穿山甲等難兄難弟。這些瀕危或保育類動物,生活在中低海拔的農田和淺山地帶,由於大多是私人土地,而成為保育的破口⋯⋯而「民間保護區」將成為動物們的一艘方舟。

 

搭配服用:【迷思7】保護區的工作交給政府就萬無一失了吧?

 

回到日常生活場景,或許可以考慮採取威爾森爺爺的細膩暖男風格,慢下腳步、視線隨意飄移,應該不難發現身邊默默存在著一些生物們。

 

本文獲《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請你「carry」我 動物現身Line貼圖 環保團體攜手魚点設計提倡生物多樣性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