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淨灘「只是把垃圾從海上搬回陸地」 2.5公斤寶特瓶做一件「海廢衣」 回收再利用

淨灘「只是把垃圾從海上搬回陸地」 2.5公斤寶特瓶做一件「海廢衣」 回收再利用
撰文: 李佳穎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環保署提供 日期:2021-01-20

寶特瓶一直占台灣海洋廢棄物的大宗,其中有不少來自境外,為了更妥善再利用這些海廢寶特瓶,環保署主動邀集紡織廠與回收廠,研發製作環保衣,是全球目前海廢含量最高的產品。

「我曾經在嘉義東石外海發現一隻擱淺的抹香鯨,請研究人員切開牠的胃,發現裡頭塞滿了漁網和塑膠袋。」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祕書顏旭明,回憶著他於二○一五年擔任嘉義縣環保局長時的親身經歷。那一刻他才驚覺,無論是胃部裝滿海洋垃圾的鯨魚,或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這類本以為只會在《國家地理》雜誌上出現的驚人畫面,原來正在台灣沿海真實上演。

 

顏旭明在環保體系服務多年,與海洋廢棄物的交手經驗豐富。他舉例,距離嘉義縣東石鄉十餘公里的外傘頂洲,四周長年被海洋廢棄物包圍,養殖牡蠣漁民與觀光客往來使用的膠筏,還曾因此擱淺受困;他任職嘉義縣期間,曾多次帶領同仁前往綠島、小琉球等海洋垃圾較多的離島借鏡,希望找出有助解決外傘頂洲海廢的方案。

 

源頭限塑減廢還不夠

拚有效回收創造附加價值

 

幾次考察過後,顏旭明發現,各島減少海廢的方法多半是「源頭減塑」,例如小琉球鼓勵飲料業者以可重複清洗的環保杯取代一次性外帶杯,並規畫妥善借還流程;但外傘頂洲的海廢有一大部分是隨海流漂來,「許多寶特瓶上都貼著簡體字的標籤」,不是周邊居民限塑減廢就能解決,想阻止廢棄物累積破壞生態,只能發動淨灘。

 

然而,每次辛苦淨灘拾得的海廢,若不能有效回收運用,充其量也只是把垃圾從海上搬回陸地,對環境依舊是沉重負擔。自一九年起,嘉義縣每次從外傘頂洲帶回的海廢就都超過一千公斤;但在海上漂流的廢棄物,髒汙、損壞比率較高,常被回收業者當成不良品淘汰,連回收業者都不收的廢棄物,就只能存放在垃圾場,占據大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