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超強農業4.0!醬爆大蝦、年年有餘...桌上的年菜竟是「魚電共生」的智慧養殖

超強農業4.0!醬爆大蝦、年年有餘...桌上的年菜竟是「魚電共生」的智慧養殖
撰文: 蕭婷方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臺鹽綠能提供 日期:2021-01-13

蒜蓉粉絲蒸蝦、醬爆大蝦等豪華大氣年菜,為每年圍爐桌上吉慶喜氣菜色;帶著「年年有餘」等喜慶寓意的鱸魚,也是火鍋圍爐不可缺少的一道料理。

不過,2021年數波霸王級寒流來襲,西部沿海養殖業者受到不小衝擊,又逢年關將屆、漁產需求量大增,養殖類水產供不應求,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白蝦、鱸魚價格屢創新高。

臺鹽綠能與資策會共同合作,在台南市北門區三寮灣建立「智慧漁電共生溫室大棚及養殖數位分身示範基地」,要利用AI技術及大數據,幫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未來,雙方將把數據與技術,透過光電資源引入漁電共生案場,進行大規模養殖,讓漁民不再看天吃飯,每季收成可以預期,既穩定市場供需、價格也能相對穩定。

此舉,也成北門區獲得2020城鎮品牌「數位轉型獎」關鍵之一。

 

走入臺鹽綠能這座位於風頭、水尾的漁電共生示範場域,打水幫浦將帶著魚飼料與鹹味的空氣攪進水中,高密度的白蝦與石斑分區在水中跳動,岸邊有許多自動化設施,如自動循環水養殖、自動水質監測、水下攝影機監控等。

 

這些系統能大量減少漁業用水,並解決大量換水導致疾病傳入的問題,提高水產養殖的存活率。

 

這座佔地不到1公頃的場域,也是鄰近唯一設施型養殖的漁場,不但能降低劇烈溫度變化、驟降暴雨對水質的衝擊,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年發電量有22萬度,20年期間約可發電430萬度、減碳218.5噸,不僅減少碳排,也提供漁場部分修繕的經費來源。

 

導入智慧養殖 用生產數據建養殖SOP

 

近年來,極端氣候對看天吃飯的養殖魚業傷害大,尤其西南沿海地區,單日氣溫起伏大、部分嬌貴魚種容易受寒害凍死,或是一場午後雷陣暴雨,使養殖水的PH值驟變,水中菌種生態改變,容易引起魚類大量暴斃。

 

漁民辛苦一季的漁獲,恐因一場天災付諸流水。

 

以往漁損多靠政府的天然災害漁業補助,但在補助條件、補助項目限制下,漁民不見得能回收所有損失。

 

此外,漁產性質與農產品不同,漁貨一離水就要立刻冷凍或初級加工處理。農產可延後收成,藉此調節市場供需,養殖漁業則需持續投放飼料、魚塭也要打水用電,在「多養一天賠一天」的前提下,許多漁民寧可賤價出售。

 

「漁民不見得要養得多、想要賺得多,重點還是供需平衡,將科技與生產結合就能精準養殖。」臺鹽綠能總經理蘇坤煌表示。

 

蘇坤煌說明,台灣的極端氣候對漁業很傷,若能將工業4.0的科技與生產好好結合,利用精準養殖提高收成率,讓漁民可以提高收益、產業同時也能轉型。

 

利用「智慧漁業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Solutions for Smart Fish Farming)核心技術,以人類智慧(HI)加上人工智慧(AI),建置出如同水中分身的「智慧水產雲」科技養殖系統,可協助智慧漁民發展精準的數位決策生產管理。

 

初期先以養殖達人的養殖技術,透過水下即時影像導入,記錄池中的實際狀況,包含養殖魚類的生長狀況、飼料殘留量、病症辨識功能,並進一步將所有資訊以物聯網技術即時上傳雲端,作為養殖條件的應變標準,「建立一個水產養殖資料庫」。

 

蘇坤煌指出,為預防天災突如其來,以及養殖漁業的不可預期因素,漁民整天都被綁在魚塭旁,但透過新科技與數值技術監控,只要用APP就能掌控最新狀況並調整。

 

▲ 蘇坤煌每日悉心照料漁電共生案場的漁獲,並分析搜集來的數據,期未來能進行標準化養殖,用於所有的漁電共生案場。圖片來源:今周刊攝影團隊。

 

為「漁」綢繆地主、漁民、土地共創三贏

 

與一般一般戶外漁塭,設施型養殖較能降低養殖變數,但建置成本高,一般漁民根本負擔不起。以這座漁電共生示範場域微例,光是硬體就耗資800多萬元,漁民也怕花了錢沒有效果,不見得願意投入。

 

為此臺鹽綠能絞盡腦汁,想辦法降低漁民生產成本,希望能讓科技養殖有盈利基礎。

 

蘇坤煌說,養魚有五大成本,為魚苗、飼料、電、維修費用與水錢,「剛開始做,如果不能把握提升收益,就是減少支出,讓多餘的錢能投入產業升級」,漁電共生恰是解方,試驗場域,就是驗證商轉模式。

 

依照臺鹽綠能發展的漁電共生模式,是由臺鹽綠能向地主以高於以往價格承租土地,並在魚塭上蓋上太陽能光電板發電,漁民則繳交較低的場域管理費給台鹽成立的「共同基金」。這筆基金將用來增添養殖設備、進行產業升級、建置環境監測系統、並支付場地維護修繕等費用。

 

在漁電共生的過程中,台鹽綠能獲得發電收入,漁塭地主獲得比以往價格更高的租金收入,而漁民則以較低價格租下漁塭、降低養殖支出,最後漁民不用多花錢,就能投入產業升級。

 

邁向農業4.0的未竟之業

 

隨意撈起試驗中心養殖的白蝦,外殼較一般白蝦白、且脆,大小十分不均,同一批白蝦,大隻的超過10公分,小隻的則只比成人的甲片大一些。

 

蘇坤煌坦言,台南北門地區水質差,風頭、水尾的環境特別難養殖,像這一季採收的白蝦只有6成,未達政府漁電共生「需有7成產量」標準,加上因為是內養殖,大小不均。

 

至於國人熱愛的養殖石斑,育成率目前為7~8成,生長曲線也較慢,未能實際運用在養殖漁業上,還是要繼續養殖二至三次,藉此調整水中的氮、氨、溶氧量與溫度等數據。

 

▲ 圖片來源:台鹽綠能提供。

 

臺鹽綠能從光電業者,一路「斜槓」做專業水產養殖,從養殖技術精進、搜集大數據,導入科技產業建立SOP。

 

蘇坤煌表示,外行人進入專業領域,就要把品質做到專業,務實解決並突破每個生產環節的問題,希望能趕在2021年底有完整的數據與養殖經驗,且慢慢地實踐到一般漁塭,並預計5年後能普遍用在所有漁電共生的養殖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