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午餐吃什麼」竟跟ESG息息相關?別等最後一條魚被捕殺,我們才明白錢是不能拿來吃的!

「午餐吃什麼」竟跟ESG息息相關?別等最後一條魚被捕殺,我們才明白錢是不能拿來吃的!
撰文: 蔡其昌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0-11-11

「午餐要吃什麼」,堪稱是我辦公室助理們票選最難決定的問題之一。在數位時代以前,我們受限距離,選項其實就是工作地週邊的餐廳而已,總是在巷口的牛肉麵還是水餃之間打轉,現在還只要打開app,外送服務,各種美食應有盡有。

 

或許現在看著琳瑯滿目的菜單,您還是有選擇障礙,但多元的選項,總讓人心情較為愉悅,味覺也容易滿足,營養的均衡也比較容易達成。

 

多樣性不只在菜單的呈現上有意義,多樣性在很多社會層面都是關鍵,放在經濟學就是要有市場競爭,最好還有完全競爭市場排除壟斷,使消費需求的滿足趨向最大化;放到民主政治,就是要有多元政黨,社會才不會只有一種聲音。換言之,如果少了多樣性,接下來就是失衡,最後災難來臨。

 

只是,既然多樣性是好的,多樣展現的是均衡,而均衡才能永續,為什麼我們總是背道而馳,而且還不自覺?

 

最近我看了大衛·艾登堡在今年推出的紀錄片「活在我們的星球」,他對於人類傷害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就有很深刻論述。艾登堡是只要喜歡看生態影片就知道的大人物,他所主持生態節目總讓人大感驚奇,而且他今年已經94歲,竟然還在努力推動永續,我想是因為他從年輕到現在,親眼見證了生態劇烈變遷,很難放得下。

 

▲大衛·艾登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艾登堡在影片中對永續行為下了定義,他說「任何不能持續做的事,就不是永續」,所以如果我們做的不是永續行為,就必然會產生傷害,當傷害一道一道地累積,最終就是造成整個體系崩潰,再大的生態體系都無法倖免,當然也包括了人類。

 

諷刺的是,人類不也是為了自己好,為了讓人類一代傳一代,所以開展了農業,發展了文明,創造出現今的人類社會,但是這些給人類文明帶來進步的「好事」,卻也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傷害,竟然是一路往死裡去。

 

今年我和立法院的委員同事們,一起成立了「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就不斷強調一件事,幫助維護生態多樣性、幫助地球的雨林、幫助瀕臨絕種的動物、幫助讓海洋資源不致枯竭等等,這些都不只是道德訴求,我們其實是在進行「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自救行動」!

 

總而言之,多樣性是維繫平衡及穩定的關鍵,「任何不能持續做的事,就不是永續」,否則就應驗了印地安的古老名言:「當最後一棵樹枯死,最後一條河被污染,最後一隻魚被捕殺,我們才會了解原來錢是不能拿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