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曾1年漏掉近5億噸水,如今減少的漏水量可裝滿逾1座石門水庫!56年來首度汛期無颱,台灣如何留住更多水?

曾1年漏掉近5億噸水,如今減少的漏水量可裝滿逾1座石門水庫!56年來首度汛期無颱,台灣如何留住更多水?
撰文: 林信男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陳弘岱攝影、水利署提供 日期:2020-12-09

今年是1964年以來,台灣首度出現汛期無颱風,且6至9月,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僅有歷史平均值的2到6成,加上中央氣象局預測,受反聖嬰現象影響,明年春雨可能偏少,故桃園、新竹、苗栗及台中供水區水情燈號,自10月14日起,由代表「水情提醒」的綠燈,轉為「實施自來水減壓供水」的黃燈。

對於上述水情變化,水利署早在7月,就啟動應變措施,加強調配水源、水庫總量管制出水,並強化農業灌溉節水,截至10月初,共計節水2.8億噸、跨區調度1.1億噸,使民生、產業得以維持正常供水。

 

長期以來,台灣在山高坡陡、河短流急等先天條件限制下,很難留住雨水,過去又因輸配管線老舊、破漏,導致漏水率動輒超過20%,使台灣多次面臨缺水窘境;如今,又遭遇56年來,首度汛期無颱風、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大減的現象,難道,乾旱終將成為台灣難以避免的宿命?

 

內憂、外患夾攻 乾旱恐成台灣宿命?

 

中研院「台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2016-2018)計畫」內容指出,台灣的自來水漏水率,每年平均達15.6%,漏水量達4.97億噸,相當於2座石門水庫水量。

 

上述研究計畫內容也顯示,除了漏水率問題之外,包括水庫在內等蓄水設施淤積嚴重、蓄水能力退化、新建困難等因素,都可被視為台灣水資源的「內憂」;而氣候變遷造成豐水期、枯水期降雨更極端,使枯水期河川流量減少,以及不降雨天數增加,豪雨或暴雨可能增加河川輸砂量、蓄水設施淤積量等,則是「外患」。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上述內憂外患,台灣並非束手無策;中研院認為,台灣仍有許多節水空間,包括降低漏水率、採取適當的水資源規劃與調適措施,都是有助台灣避免水資源風險的機會。

 

漏水率已降至15%以下 未來可望進一步降至10%

 

「我們對漏水率的改善,近年來有很大進展,像台水公司,已讓漏水率降到15%以下,這是個非常大的進展,未來的目標,希望能降到10%。」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說。

 

台灣自來水公司自2013年起,便透過水壓管理、修漏、主動防治漏水、管線及資產管理等4大策略,開始執行「降低漏水率計畫」,漏水率預計可從2012年的19.55%,降至2022年的13.45%,且期待能在2031年,進一步降至10%;截至2019年底,漏水率已降至14.49%。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

 

另一方面,台北自來水事業處,也持續進行漏水改善計畫,2002年,台北的漏水率一度高達28.44%,但2019年已降至12.71%。

 

根據水利署估算,2019年,台水公司減少的漏水量,約1.7億噸;北水處減少的漏水量約1.1億噸,共計減少約2.8億噸,大概是1.27座石門水庫的容量。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