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秉持著每一滴水都是資源,造水、輸水、民生用水、污水回收,絲毫不浪費,創下漏水率僅9%,汙水回收率高達93%的驚奇數字。
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第19名缺水地區的台灣,還有本錢揮霍?來看看以色列如何在荒漠中,用智慧創造綠洲奇蹟。
花五十年向天爭水 「海水淡化」造水成全球先鋒
只有一條河、一口湖,跟長年不下雨的天空,以色列自建國開始,就知道勢必要與天爭水。
以色列建國之父戴維・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定調水具有高度戰略意義,因此傾全國之力啟動「國家水運輸工程」,用一條延伸到沙漠深處的水管,使荒漠土地上的農民們,不再望天求水。事實上,以色列的自然供水,只能支撐國家一半的用水量,這代表,以色列得想辦法造出另一半的水源,因此他們把造水的目光,聚焦在海水上。
把充滿鹹味的海水變成飲用水,看似天方夜譚,但已化成真實——將地中海的海水導至抽水池,再引入比頭髮直徑百分之一還小的半透膜孔洞,施以高壓,藉由上千根RO逆滲透,將海水鹽分清除,透過管線進入家戶,打開水龍頭,一杯日常能飲用的水就此完成。
▲座落在阿什克隆(Ashkelon)的海水淡化廠,淡化海水的秘密武器便是這一根根「高壓薄膜逆滲透」。
座落在以色列境內,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廠索萊克(Sorek),日產水62.4萬噸,每年可提供 150 萬人乾淨飲用水。
「以2018年數據為例,國內有28%用水來源是海水淡化,多達8成的工業、家戶用水需求,都是取自海淡水,」駐台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處長藍子律(Tslil Lavav)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解釋,以色列現有5座運作中的海水淡化廠,每年生產6.75億噸海淡水,預計5年內可達成每年生產11億噸海淡水的目標。
「沒有不能用的水」 高廢水回收率帶動以國農業
不只造水,以色列人還把腦筋動到廢水。
官方數據顯示,以色列全國93%的廢水經過回收處理,是世界第一,官方更規定,民生和工業用水必須回收供給農業。
全球最大、也是以色列境內最大的夏夫丹(Shafdan)污水處理廠,消化鄰近城市逾300萬人產出的廢水,每日約處理38萬噸污水,引流作為沙漠地區的農業灌溉用水之際,另外一部分水,則注入沙漠的地下層,試圖讓砂石成為最佳濾水器,成為日後使用的地下水。
▲藍子律認為,以色列人天生就有個核心觀念,就是沒有不能用的水,所有的水都是資源。(攝影/劉咸昌)
由於農業用水需求大,以色列的農夫,用水採固定配給制,若長期使用海淡水,不僅費用高、農田還會有殘留鹽分的疑慮;反觀價格較低、水源穩定的回收水,還富含氮磷營養鹽,可為農夫省去施肥的費用。
世界第一還不夠,以色列還要再突破,「目標是3年內污水回收率達到95%。」
藍子律分析,以色列能妥善統籌回收污水、運送海淡水,最大的關鍵是公私合營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
換言之,以商業運作為導向,讓企業持續針對水資源投入資金與研究,而政府也同時籌措資金,提供城市供水與污水處理服務。
高水價制量》人民不敢浪費水 將之視為「商品」
若攤開以色列的民生水價,恐怕會讓台灣人大吃一驚 —— 換算下來,竟然平均每度水要價85元新台幣,遠高於台灣三十度內只收10元的水費!
「我認為這樣的水費,對民眾來說,負擔並不大,」藍子律說,以色列的民生用水成本,占家庭支出其實僅0.9%,與台灣的0.3%相比,只高出一些。
「水,並非來自上帝的禮物,而是符合經濟學概念『供需法則』的商品」,藍子律的解釋,其實是以國政府長年向國民溝通的觀念。
當夏季用水量需求大,水價自然就高;冬天總水量充裕,水價就低。
以色列水費採取分級制,是為了即時反應海水淡化的電費、污水處理費、自來水生產及輸送費,以及適度調節季節用水量。
以色列也曾面臨水價不符成本,在2010年後調升,現在每人每月使用3.5度以內,每度收1.85美元(約合新台幣55元);超過3.5度,每度要收3.38美元(約合新台幣約100元)。
據以國官方統計,平均每月人均用水量約4.5至5度,分級水價的設計,變相降低人民用水的意願。
據統計,台灣人的每日人均用水量高達280公升,高出全球平均值210公升。
若走在以色列的街頭上,水龍頭出現漏水,會看見以色列的公民毫不猶豫地上前關緊,就算無法處理,也會立即撥打電話,請專責的水公司處理。
從政府到民間,以色列上下一心打破自然環境侷限,與天爭水,成就荒漠裡也能出現綠洲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