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88) 距離韓國釜山約一小時車程的蔚山市,不僅是韓國的工業重鎮,也是現代汽車發源地;但外地人很難察覺,在車水馬龍的街道底下,其實已經埋了長達近十公里的氫能管線,從當地石化園區內的氣體供應商德陽作為起點,穿過當地著名的太和江底,途經市中心最繁榮的心臟地帶,再一路向南拉到現代汽車的製造大本營,預計最快在今年年底,就能全線供氫。
今周刊編按:《全球塑膠公約》將於11月25日於南韓釜山最終談判,這項被譽為自《巴黎氣候協定》後最重要的環境協議,前四輪談判已在不同國家舉辦,是否能誕生一部具法律約束力、且涵蓋塑膠全生命周期的國際條約,將是本次會談的核心關鍵。 解決塑膠氾濫和污染,你的觀念還停留在「回收」嗎?2019 年上架的 Netflix 紀錄片節目《消費市場:當心買──回收騙局》戳破這個美好想像。如果回收真的有用,為什麼全球垃圾量越來越多,每年塑膠製造量持續飆升?
想像一個世界,海洋不再充斥塑膠垃圾,野生動物不再因誤食塑膠而痛苦,我們的健康不再受到塑膠污染的威脅。這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我們攜手努力就能預見的無塑未來。 2024 年 11 月,全球領袖將齊聚韓國釜山,為無塑願景做出關鍵決定。而您,正有機會成為推動關鍵改變的一份子。讓我們一同將目光,聚焦在這場改變世界的歷史性談判。
全球塑膠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國際社會正加速行動應對。昨日(25日),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於釜山正式展開,旨在推動塑膠減量和治理。而在美國,加州州長紐松(Gavin Newsom)日前簽署新法,規定自2026年起,消費者只能使用紙袋或自帶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相比之下,非洲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其實早已實施禁塑令。 而在台灣,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明年將推出更全面的塑膠管制方案,不僅將限塑範圍擴大,還將制定更長遠的2035年減塑目標。繼續堅持原定的2030年目標,包括全面禁用購物用塑膠提袋、塑膠吸管、一次性外帶飲料杯以及免洗餐具。
今周刊編按:今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多國領袖將齊聚韓國釜山,展開《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INC 5),這是預期的五輪談判中最關鍵的一役。 但你知道嗎?平常很容易接觸到黑色塑膠製品,如食物外帶容器、玩具、服裝和髮飾、辦公用品、電子產品盒等等。研究發現,隨處可見的黑色塑膠製品,可能含有有毒的溴化阻燃劑,也稱為 BFR,與癌症、神經系統問題、內分泌干擾以及生殖和發育問題有關。
來自超過170個國家的領袖代表齊聚韓國釜山,參加《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INC-5),為的是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以控制塑膠污染。 關於台灣的情況,環團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24.4萬噸廢塑膠,其中不少是品質低劣、難以回收的雜質,不僅佔用焚化爐的處理能力,其產生的飛灰和底渣也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
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INC-5)2日凌晨在釜山BEXCO會展中心告終,大會主席正式宣布公約未能如期定案,將另議時間延會討論。
連同綠色和平在內,集結全球減塑力量的國際倡議團體「擺脫塑縛」聯盟(the global Break Free from Plastic),23日在韓國釜山邀集超過1,500名全球代表參與減塑遊行,繞行釜山BEXCO會展中心,高聲呼喊「停止塑膠 Plastic 이제 그만」,呼籲各國領導人在下周展開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中,做出有利人民與環境的正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