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時約佔人體一日勞動的三分之一。國內外研究顯示,過長的工時對人體的心血管、血液循環甚至大腦健康都有不利影響。為了照顧勞工健康,台灣今年起實施一例一休勞基法新制,卻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就面臨了勞基法再度修法的挑戰。
住院醫師就是未來的專科醫師,更是大醫院主治醫師的儲備人選,惟年輕醫師因長時間超時工作過勞猝死,或因難以適應高壓工作環境衍生自傷傷人的悲劇,在國內卻時有所聞。
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你累了嗎?過勞、高工時是台灣長年以來的勞動代名詞,年輕人常以鬼島戲稱。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蔡明璋研究員認為,若要更適切理解工時過長的議題,不要侷限在台灣自身的觀察,他的策略是將中國、韓國、台灣、日本一起納入做比較,探究東亞國家的勞動狀況。
衛報報導,根據最新研究,由於北極海冰大量流失,北極熊(Polar Bear,學名:Ursus maritimus)和獨角鯨(Narwhale,學名:Monodon monoceros)需花上原來四倍的力氣(熱量)才能生存。
「對老一輩來說,只要你努力工作,就有很大的機會成功。但,對我們而言,社會已經不同了,很多東西,就算你努力,也得不到。」
「每週工作 4 天」未來將成疫情後的工作常態,不僅可能增加獲利 30%、產能上升,還會讓員工工作起來更加專心與開心,甚至對環保也有顯著幫助,直接地減少碳足跡。這個從歐洲開始發起,連日本都逐漸採行的新型態工作制度,對於公司有什麼加分,而對員工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醫院三十多年來,僅維持每一百床至少有一名社工人員的最低標準,加護、安寧等特殊病房還未納入計算。 然而,隨著時代變化,醫務社工師的功能愈來愈多,應適度增加人力。
你有多久沒運動了?根據體育署日前公布的110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全國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為33.9%,雖然近年來都維持在33%以上,但仍有多數人未有規律運動的習慣,而未有良好的運動習慣與慢性病盛行、國人歷年平均不健康餘命超過8年等,恐怕都存在著間接相關的因果關係。
在低薪、過勞、高房價的時代,生小孩變成台灣青年巨大的奢侈品。 民團倡議的「彈性育嬰假」政府沒有動作,但有些企業已經率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