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糖屏東230公頃人造林區計畫砍樹種電,土地將規劃為光電園區,未來可望裝設比核四發電量更大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毫不意外地,這個計畫引來各方人馬的議論。
能源轉型須加快腳步,地面型光電案場卻接連出現社會爭議。上週五(6日)的「2021新能源論壇」上,光電業者指出,太陽光電的減碳效益是種樹的50倍,呼籲政府適度釋出平地造林地做光電。
最近幾家紙業公司紛紛發新聞稿說他們在哪裡大規模造林、取得碳權,形成碳中和產業鏈,媒體聞風而至,發明出股市新名詞「碳中和概念股」,同一時間大陸也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取得碳權竟比綠電憑證還熱門!
「種樹造林」似乎是很振奮人心的環保工作。 不幸的是,如果欠缺國土規畫、環境背景的調查、合理的目標定位、經營管理的專業配套,很可能不是想像中的美好,而是一連串資源的錯置,留給後人難以收拾的殘局。 近日,台糖平地造林因為要引入太陽光電計畫,「砍樹」發展「綠能」,似乎成了另一個爭議的戰場。但這件事不應該淪為如此簡化的二元對立,必需先了解平地造林政策的歷史脈胳及現況,做為討論的基礎。
人怕熱,魚也怕熱!台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需生活在終年17°C以下的河川,氣候變遷威脅僅存的棲息環境。因此雪霸國家公園推動退壩還河,持續復育七家灣溪及衛星族群,去(2020)年統計約達1.3萬尾,創下歷史新高,也推動退耕還林,復興河川自然環境。
全球談論對抗氣候變遷之時,也帶出「造林減碳」的話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於12日召開記者會,推估至少需要六個種滿樹的台灣才能打平一年的碳排放量,與會專家表示,單靠造林並不足以達成台灣的減碳目標,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我國還需搭配更積極的減碳政策。
2021年10月,富邦金控宣告「Run For Green」計畫,在台灣四大馬拉松賽事中跑滿40公里的參與者,即可在活動網站上認養一棵樹苗,參與海岸造林計畫,未來5年內可望有10萬棵樹種在海岸線上,串起保衛國土的綠網。
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不少地方也選擇在這天種下大量的樹苗,希望為環保永續盡一份心力,其中,也不乏許多企業的響應,像是長期響應植樹造林行動不遺餘力的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就在第二屆2022「ESG永續台灣」國際高峰會上,大方分享在ESG社會變遷中,他們所決定承擔的企業責任,也提到目前已在4個林場植樹約有1.5萬棵樹,大約是大安森林公園加仁愛路加敦化南北路的樹林總合。
近幾年各國在製程減碳、發展綠電方面大肆佈局,而除了這些減碳方法之外,取得森林碳權其實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不僅能連結企業社會責任與 ESG 倡議,也能同時兼顧生態多樣性。 來自德國的「Pina Earth」就是一間致力於為植樹換碳權,打造可持續性之交易與管理平台的科技新創,他們相信 「若能以永續性方法經營林業,就能提高每一片森林的固碳(碳儲存)能力」,而要達成此目標,就必須刻意選擇種植對水和高溫更具適應彈性的樹種,並且持續投資造林與維護。
近年森林碳匯議題受到矚目,在國發會的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中,各種方式仍難以削減的碳排,將由碳匯達成碳中和,「森林碳匯」就是選項之一。碳匯的重要性,也讓人們看見森林的保育機會。但碳匯究竟是什麼?地球公民基金會上月底舉辦「種樹造林,可以為台灣增加多少森林碳匯?」講座,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世杰以家庭收支比喻:「碳匯就是家庭一年可以淨賺多少錢。」 森林碳匯能永久不變嗎?碳匯如何化為碳權在抵換市場中運作,又如何避免「砍大樹、種小樹」的問題,面對我國森林碳權的未來發展,學者齊聚說分明。
永續長看COP29》拆解華碩減碳藍圖、台達電生物多樣性+氫能戰略,如何開創綠色商機?
最快1月提NDC新目標!環境部百億綠色成長基金怎麼用?投資對象、條件一次看
美太陽能裝置容量創新高,逾32GW!就算川普上任仍看好,年複合成長率逾6%
COP29》川普揚言又退巴黎協定,中國趁勢主導全球氣候議題,為什麼這麼做?
永豐銀行連續六年支持「看見家鄉」公益計畫,讓孩子成為「小導演」,以用鏡頭記錄家鄉力量!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3.其他條件:晨星永續投資評等(Morningstar Sustainability Rating),是針對該基金過去12個月以來的表現決定。
4.50強排名每周會以周績效高低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