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亞洲掀起一股「躺平浪潮」,年輕世代對於人生目標茫然、不知為何而努力,寧願待在舒適圈,不買車買房、不想奮鬥、對財富累積無感,更遑論結婚生子。 這股浪潮如今也吹到了台灣,面對高房價、低薪、少領退休金,許多上班族只想安穩待著,不積極的工作態度也成了職場普遍的現況。
「對老一輩來說,只要你努力工作,就有很大的機會成功。但,對我們而言,社會已經不同了,很多東西,就算你努力,也得不到。」
台灣少子化越來越嚴重,有網友發現我國人口預估數已經出現「可怕斜率」,勞動人口從2020年開始急遽走下坡,現在身為青、壯年的七八年級生等到未來退休時,台灣人口中位數將會來到60歲左右,屆時社會將出現一堆領不到退休金的老人,連勞動人口都沒有了!
疫情突破了工作型態的地理限制,也重新定義了上班族與工作的關係。遠距工作讓上班跟私生活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如何重新劃定界線,也成為上班族的共同課題。
新北市汐止區的大同路旁,頂樓加蓋的鐵皮屋隨處可見,一棟棟紅磚瓦牆的中古公寓成排並列;走上階梯,機器俐落的裁切聲響由遠而近,一家專注於加工製造的台灣典型中小企業畫面浮現眼前。 它,是資本額僅6千萬新台幣、員工數不到200人,主營各類線材研發與製造的新呈工業。
「一周前,產線大概有2、3位員工確診。過3天後,確診員工數飆升至30%;再過兩天,變成60%;到昨天我再問,已經來到80%。」說話的,是一位台商董事長,他在電話那頭急切地描述:「整個工廠,現在基本都躺平了。」這座被老闆自嘲「躺平」的工廠,位於中國浙江省,主營業務為汽機車變速器。
盧豐華打開「有竹居」紅色大鐵門,背後是他悉心栽培的花園,更是他人生下半場的基地。 他退休,卻不想躺平,拎起醫師包,隨時準備繼續為他的病人們「往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隨着中國就業市場的機會萎縮,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中國千禧世代(Z世代)已經不再相信「努力就會有一份高薪體面的工作」的觀念,Z世代正在思考中國社會集體生活的新模式,改寫屬於他們的「中國夢」。
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綠學院都會出一篇綠色產業趨勢預言,到2023年我們就挨罵了,因為預言全部成真,於是就被說是唱衰臺灣,真是父子騎驢,只好摸摸鼻子修整兩年。今年(2025)適逢氣候變遷轉折點,也是全人類的本命年,既然躲不過,就來談談在綠色產業躺平的策略吧,搏個版面,搏君一笑,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讓中國大陸姥姥疼不起來、美國舅舅愛不下去的臺灣塑膠材料產業在2025年的關鍵字就是一個「苦」字,各位看官不妨看看台塑四寶的近五年營收與EPS,就不難理解石化業躺得有多平,姿態有多安詳!不需要再較量DeepSeek或ChatGPT的功能了,我今天就來演示「如何先顧塑膠業的巴肚,再來拜循環經濟這尊佛祖」的躺平策略,搏個版面,搏君一笑,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