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今(2)正式公告「2025年度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多數能源類別費率均未調整,僅光電費率相較2024年度調降2-5%。此外,能源署新增了100瓩以下水力發電級距費率,以鼓勵微型水力發電。
RE100台灣2024報告指出,調查會員在台灣採購再生電力時面臨兩大不足,即再生能源不足,以及成本競爭力不足,報告聚焦於取消國產化規定的重要性,支持台灣政府調整國產化政策承諾,認為此舉有助於吸引更多國際投資並提升市場靈活性。
台灣的再生能源市場正處於關鍵的轉折點。儘管擁有遠大的脫碳和能源轉型目標,台灣在推動電力市場自由化、增加再生能源產能以及建立更有效率的綠電市場方面,雖有進展但仍面臨不少挑戰。 隨著台灣持續推進發展,深入了解台灣再生能源政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躉購費率(FIT)制度的影響,對於企業、投資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而言至關重要。
國際離岸風電開發貝富新能源今(7)日宣布將爭取建置台灣首座浮動式風場,參與政府預計年底前啟動的浮動式風場示範規劃選商。 貝富新能源台灣總經理彭茂寬(Michael Pinkerton)表示,離岸風電3-2期選商結果出爐後,台灣將邁入浮動式風電時代,但要成功發展,政府須明確在今年第3至第4季度宣布躉購費率及選商規則,讓開發商有機會掌握2025年天氣窗進行海域調查探勘,方能在2030年前完工併聯(COD)。
經濟部完成「中華民國 113 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審定作業,除太陽光電微幅下修,其餘風電等再生能源大多持平,地熱發電不及 2MW 容量級距、沼氣發電則微幅上漲
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95,每發一度電的碳排放量為0.495公斤。為2005年、有統計以來最低,也是首次降到0.5以下,然而相比他國,台灣電網的碳排放相對較高,未來產品出口將面對較重的碳稅負擔,在能源轉型議題上面臨更迫切的挑戰。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發布《2023台灣綠電交易進度報告》,分析2023年台灣綠電轉供狀況與歷年之躉購費率變化情形,並提出企業綠電採購建議。
綠色和平今(23日)發布「RE10X10企業綠電倡議2023年度報告」,超過百家台灣企業不分規模、行業別加入綠電轉型的氣候行動,目前已有40家企業開始使用綠電,其中18家成功達成10%綠電承諾,甚至有11家突破20%綠電用量,激勵中小企業使用綠電。 然而,報告指出四大挑戰導致綠電價格過高,包括台灣綠電市場有供給量嚴重不足、現有綠電被躉購制度壟斷,綠電自由市場總量少、綠電憑證透明度低,以及不同綠電取得途徑困難。
售電業者陽光伏特家近期在永豐銀行的「再生能源專屬信託模式」下,完成國內首起融資電廠轉供綠電的信託案例。藉由引入信託制度,提高金流安全,讓建廠資金及用戶繳交的電費都進到第三方信託專戶專款專用,再由銀行端撥款給發電業跟售電業,解決中小型再生能源的融資困境,並間接解開「中小企業買不到綠電」的僵局。 陽光伏特家表示,首例綠電信託模式的誕生,是我國再生能源自政策補助邁向市場機制的重要一步。
台灣挾帶天然地理風場優勢及近年再生能源政策扶植,政府期待風電產業能蛻變為另一個「護國神山」產業,周一(8/1)《今周刊》舉行第六屆新能源國際論壇-風電場論壇,邀請多位產學界專家為台灣未來5年風電發展把脈。
離岸風電啟動第三階段,開發商參與盛況空前,代表風電發展可以不用仰賴政府躉購,進入自由競價時代,也終於出現本土開發商,國產化大有推進。 不久的將來,台灣西部沿海將遍布風機,最後會由哪六個案場中選?結果將在九月底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