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背景》COP30主辦國巴西及COP29主辦國亞塞拜然,11月5日共同公佈《巴庫至貝倫路線圖》( Baku to Belém Roadmap),說明全球如何在2035 年將氣候融資規模擴大到每年「至少1.3兆美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
國泰金控近年積極布局永續轉型,總經理李長庚24日出席「2025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時表示,國泰金推動永續已成「集團總動員」,從再生能源投融資、自然資源到生物多樣性全面展開。他強調,希望以方法學推動驗證標準化與商品化,發展自然金融市場,帶多更多資金投入氣候行動。
「淨零銀行聯盟」宣布停止運作!這個原本致力於推動金融業脫碳、引領全球氣候融資的國際聯盟,在政治與市場壓力下屢遭重挫。隨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反ESG聲音高漲,摩根大通、高盛等主要銀行相繼退出,最終在10月3日成員投票決定解散。雖然氣候目標指導方針仍將保留,但不再附帶任何監督與審查機制。
氣候災難一再重創全球經濟,本就財務困窘的國家更是深受其害。然而,傳統風險評估模型難以呈現各國面對氣候衝擊的真實處境。為此,美國哥倫比亞氣候學院推出「氣候融資脆弱指數」(CliF-VI),將債務、儲備、治理能力等列入評估,更貼近國家因應氣候風險的真實能力。 根據這份指數,全球有超過20億人居住在氣候「紅區」,其中有許多非洲國家的高風險多因債台高築,賽普勒斯及烏克蘭則因地震與戰爭名列其中。
全球離岸風電投資加速,專業船舶已成各國競逐焦點。台灣的東方風能 (7786-TW) 週二(9/30)完成台灣最大規模的離岸風電船舶融資案,顯示市場正邁向更長期、更在地化的發展。
「透過正確的投資與科學驗證,自然氣候解方能也可成為強大且可靠的工具,」美國森林基金會(American Forest Foundation,AFF)專案融資與環境市場資深總監林格(John Ringer)說道。AFF日前宣布與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簽署長達15年的碳權協議,不僅協助美國南方植樹造林和森林復育,新穎的「里程碑融資」模式,也解決自然解方的財務挑戰。
就在七月底,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與高雄市政府合作設置「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高雄專區」正式揭牌,全台有超過50家金融機構與高雄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時金管會也核准23家金融業者正式營運,目標在2026年管理金融資產規模達到34兆元。
供應鏈、資金融資、關鍵材料與資安等永續議題背後,皆與財務衝擊緊密相連,董事應確實監督此類雙重重大性議題,避免未來引發潛在漂綠風險。
MSCI 永續發展中心近日發布2025年第二季《轉型金融追蹤報告》(Transition Finance Tracker),揭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心正從「零碳排放」競賽轉向為「建立韌性」競賽。 這份季度報告深入分析了全球的碳排放現況、氣候資金流向,以及企業和國家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進展與挑戰,同時也提到亞洲地區在轉型中所扮演的複雜且日益重要的角色。以下為報告的關鍵發現重點整理: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組織 (SBTi) 22日正式發布《金融機構淨零排放標準》(FINZ, SBTi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t-Zero Standard)要求金融機構若依循標準承諾淨零,須公開「化石燃料透明度政策」,立即終止對新化石燃料專案的融資,並於2030年終止對參與擴張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一般用途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