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意識抬頭,全球不論是大城市或小鄉鎮,都紛紛往「零廢棄」的目標前進,從日本上勝町,到義大利的卡潘諾里,都提供了值得學習的創新作法。
2025年6月,西歐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這使勞工面臨嚴峻挑戰。國際勞工組織警告,全球約24億勞工暴露於極端高溫下,對身心造成巨大影響。面對頻繁的熱浪,歐洲各國如何保障勞工安全?
科技巨頭Google力拚2030年達成碳中和,不僅積極採購並建置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更投入下一代能源技術,布局未來能源市場。近期,Google宣布與義大利新創公司Energy Dome展開長期合作,將導入其創新的長時間儲能技術「二氧化碳電池」,可支援8至24小時的能源儲存與釋放,有望提升能源調度彈性。
當人們談到歐洲的太陽能發電,多數第一個想到的仍是德國、義大利與西班牙這些傳統再生能源強國,但很少注意到東歐國家正快速崛起。 事實上,過去五年間,東歐地區太陽能的成長速度竟是全歐洲平均的兩倍以上,悄然成為歐洲能源轉型中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從時尚產業的高碳排,到B型企業的循環創新,這家義大利公司給出永續解方。 Save The Duck 運用專利人造羽絨 Plumtech 與單一材質回收設計,實踐從原料到終端可回收的全循環系統,並導入ISO 14064與SBTi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向淨零排放邁進。這不只是產品創新,更是對氣候、動物、消費者負責的行動。
義大利國營電網營運商Terna表示,未來十年將投入超過2,300億歐元(約2,500億美元)進行電網升級,藉此支援國家的能源轉型目標。 這筆投資較去年承諾至2028年投入的1,650億歐元計畫明顯提高,反映出該國加速實現再生能源轉型的決心。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不論是台灣或全世界,如果真的要挽救地球免於進一步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生態危機,不能只靠太陽光電、風力或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核能發電一定要列入整體發電的組合。 就核能來說,311大地震後原本要全面停用核電的日本已經大轉彎,打算在2030年核電要佔全日本發電量兩成。 歐洲也出現核電復甦潮,例如原先要廢除核電的瑞典,打算在2050年增加12座核子反應爐;國內完全沒有核電廠的義大利則從法國進口核電,使義國的核電用電佔比直逼兩成。 童子賢也指出,儘管台灣有用電大戶台積電的龐大需求,加上電動車大趨勢帶來的用電需求,從歷史數據來看,台灣用電其實沒有那麼緊張,過去十年僅成長約11%,遠低於同期印度的65%或中國的74%。 「這比起我們在20年前、30年前的(用電)成長,真的是相對少很多,不用自己嚇自己。只要做妥善規畫,跟把電網建設好,台灣的用電可以很穩定的。」
對於設計師而言,義大利是個能夠為品味充電的地方, COVID-19新冠疫情前我每年總會找到各種藉口,至少到訪兩次之多,當然也包括水鄉之都威尼斯。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研究(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指出,兒童和青少年是氣候變遷影響中最脆弱、衝擊時間最久的族群,在學校強化環境意識能為氣候行動帶來長遠影響。 為此,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今年秋季起規定新生須修習氣候相關課程,成為美國首個將氣候教育納入畢業門檻的大學,哈佛、史丹福也有意跟進,那麼台灣呢?
阿爾卑斯山區的地形樣貌,決定了義大利與瑞士的國界,由於山區最高峰地區通常都被積雪覆蓋,邊界設定也是基於積雪地貌而定,但隨著位於瑞士境內的馬特洪峰沿線的冰川快速融化,這兩國準備重新劃定部分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