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能源選擇不僅左右國內產業轉型步調,也攸關全球科技巨頭邁向淨零的速度。繼 RE100 掀起企業再生能源浪潮後,國際正加速推動更進一步的「全時無碳電力(24/7 CFE)」行動,確保用電當下皆是使用無碳電力。 根據英國氣候分析非營利組織 TransitionZero 最新研究,若台灣能讓工商業用戶達成 80% 全時無碳電力(CFE80),每年可節省約 255 億元電力成本,並減少 500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永豐餘(1907)旗下豐川綠能科技,攜手桃園市政府改造龜山水資源回收中心,將回收的家用、事業廢水處理廠翻新,搖身一變成為沼氣發電綠能中心,不僅減碳逾7000萬噸,每年更能發出640萬度電。
當所有人都在質疑老行庫的創新能力時,擁有百年歷史的彰銀,去年默默交出了一張令人跌破眼鏡的成績單,經營績效創下歷史新高。它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台灣大哥大聯手供應鏈響應永續,號召30家供應商復育藍碳。同時啟動3大氣候行動方向,包含強化氣候調適、協助供應商設定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加速能源轉型,以及議合高碳排供應商導入綠電等。
隨著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與淨零轉型成為全球共識,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已成為企業不可迴避的核心議題。這股ESG趨勢,已不只是停留於倡議階段,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驅動。
當全球再生能源快速成長、裝置容量屢創新高,台灣綠電發展也來到深化轉型與擴大布局的關鍵時刻,正式邁入轉型2.0的新階段。面對挑戰,光電產業如何突破現有困境、成功升級?八月十三日,台灣光電關鍵企業齊聚今周刊第九屆新能源國際論壇,共同為台灣的光電新時代提出解方。
今周刊編按:台灣綠電市場正迎來快速成長的新階段。在AI、半導體與電動車等高耗能產業推動下,用電需求持續攀升。經濟部預估,2030年全台用電量將突破3,343億度,其中綠電需求將首度突破千億度。 看準趨勢,天能綠電已搶先與多家半導體、電子與金融大廠簽訂長期合約,為未來十年奠定穩定成長基礎。但由於售電本質毛利不高,加上競爭者急速增加,也使價格波動和壓力越來越明顯。
今周刊週三(8/13)舉辦新能源國際論壇,論壇邁入第9屆,本次以「綠電2.0+ 能源革命新時代」為題,聚焦三大核心議題「多元綠能發展」、「深度節能與電網建設」,以及「綠電市場自由化與企業參與」,邀集政府、國際專家、關鍵企業共同對話。 論壇議程邀請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大亞集團-協同能源副董事長劉志鵬、台灣和暄綠能總經理王文蔚、衆崴能源總經理陳美華、日益智能董事長蔡忠志,共同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電網韌性獻策。
今周刊週三(8/13)舉辦新能源國際論壇,論壇邁入第9屆,本次以「綠電2.0+ 能源革命新時代」為題,聚焦三大核心議題「多元綠能發展」、「深度節能與電網建設」,以及「綠電市場自由化與企業參與」,邀集政府、國際專家、關鍵企業共同對話。 國內綠電售電平台天能綠電(7842)總經理唐亞聖認為,綠電不再只是減碳的工具,而是企業保持永續、維持競爭力的必要投資,從「選擇題」變為「必選題」。 唐亞聖也點出,這讓中小企業痛點不再是「買不到綠電」,而是如何碳盤查、如何洞悉國際局勢、了解綠電價格,甚至該如何簽下一紙低風險的購電合約。因此,天能綠電也從售電平台,開始提供顧問服務。
「很多人問造紙廠為什麼要投入綠電?」對永豐餘來說,這並非冒險跨界,而是深植企業 DNA 的循環經濟的延伸。 永豐餘投控董事長葉惠青於8/13在《今周刊》舉辦的第九屆新能源國際論壇上指出,永豐餘從造紙業跨足智慧能源,發展木質素發電、沼氣發電等多元生質能技術,更投入儲能等智慧能源系統,打造出全方位減碳解決方案,希望推動台灣能源體系的華麗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