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巴黎協定》通過的十週年,也是台灣碳定價政策正式啟動的第一年。十年間,全球碳定價版圖持續擴張。根據世界銀行(2025)最新報告,全球已有43項碳稅以及37個碳交易制度運行中。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驅動下,越來越多中等收入國家,如巴西、印度、智利、土耳其等,也都積極推動碳定價。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COP30主辦國的巴西,於峰會召開之際提議成立一個包括歐盟及中國在內的「開放氣候聯盟」(Open Climate Coalition),期望整合各國排放交易制度。 在這股全球浪潮的推動下,台灣也終於邁入碳排有價的時代。歷經多年的討論與立法,碳費制度於今(2025)年正式上路,受管制對象需於今年開始試申報,並在2026年依據2025年排放量及適用費率繳納碳費。
今周刊編按: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中國宣布祭出稀土出口禁令,任何境外製造產品,只要含有0.1%以上的中國稀土成分,或使用中國稀土加工技術,外銷時都必須獲得北京許可。 美國總統川普第一時間發文反擊,宣布將對中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反擊,並計畫對半導體設計關鍵軟體實施新的出口管制。 由於稀土是製造半導體、電動車與風力發電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而中國掌握全球近九成的提煉與加工能量,此舉恐衝擊高科技與能源轉型供應鏈。
今周刊編按:為加速全球航運業邁向淨零轉型,國際海事組織(IMO)提出「淨零框架協議」Net Zero Framework, NZF),規劃建立全球燃料標準與首項航運碳定價機制。該案預計10月中旬表決,聯合國成員國將投票決定是否通過,若獲通過將於2027年正式上路。 然而,美國政府強烈反對,批評該提案形同「對全世界徵收全球碳稅」,恐推升企業與消費者成本。在表決前夕,發出嚴厲警告,揚言對支持該計畫的國家祭出制裁及其他懲罰性措施。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並在聯合聲明中表示,美國將堅決捍衛自身經濟利益,拒絕任何削弱產業競爭力的國際減碳機制。
經濟部9月26日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提出未來10年(2025年~2034年)用電需求評估與電源開發規劃。在考量AI科技發展、半導體產業擴廠、美國對等關稅實施及深度節能推動等影響下,預估未來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約為1.7%。
碳費將於明年正式收費,環境部今(23日)舉行2025亞洲碳定價論壇,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首年碳費收入預估約40至45億元。鋼鐵、石化、水泥等傳統高碳排產業,因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對其衝擊較大,環境部正與經濟部研議暫時紓困、緩繳或分期等協助措施,盼促進產業減碳同時,也能確保其「活下去」。
全球經貿局勢震盪,美國對等關稅使企業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過去仰賴成本優勢與供應鏈效率模式,正被地緣政治與貿易規範重新定義,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上路,碳足跡成進入國際市場的門票。在這波轉型浪潮下,桃園市作為全台製造重鎮,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人才不足、技術斷層、資源缺乏等困境,難以輕易應對智慧化與低碳化的雙軸升級挑戰,桃園市政府攜手產官學研成立智慧產業學院,以系統化人才培育與產業輔導機制,補足企業轉型所需底氣,協助建立面對國際關稅與淨零壓力的韌性。
全國工業總會2日發表2025年白皮書,針對美國加徵關稅、地緣政治衝突升溫等挑戰,提出四大當務之急。其中在檢討能源政策方面,工總指出,8月核三公投結果顯示台灣社會並不排斥核電,應檢討能源政策、重啟核電,並喊話「漲工資不漲電價」。 為降低美國關稅衝擊,工總也建議明年將開始徵收的碳費,應緩徵二年,與台版CBAM同步規劃。對此,環境部強調碳費會如期上路。
立法院於8月29日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納入購買新汽機車也可減徵貨物稅,新購燃油機車全面降稅2,000元、小客車貨物稅每輛則減徵5萬元。 其中,新購買排氣量150cc機車並完成掛牌者,除了可以減徵貨物稅每輛2,000元,再加上原先機車汰舊換新的補助4,000元,最高可減徵6,000元,修正案確定將汽機車汰舊換新的貨物稅減徵優惠延長至2030年12月30日止。
全球首部具法律效力的塑膠公約最終仍未能誕生!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會議續會(INC-5.2)歷經11天馬拉松協商後,今天(8/15)閉幕,各國最終仍在塑膠減產、化學品添加等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宣告日內瓦談判破局。 環境部長彭啓明分析,塑膠政策與民生密切關聯,管制政策相當敏感,加上近期美國關稅加劇各國經濟壓力,石化產業國家承受極大的壓力,但他相信一談再談一定會有結果,台灣的減塑政策也會持續推進。
本文從永續顧問角度分析美國對台20%的對等關稅政策,將對企業ESG面向造成的影響、風險與機會(IROs);並提出「3R永續轉型心法」與「韌性導向的永續轉型框架」作為因應策略。讀者將了解在短期關稅衝擊下,企業若能透過組織韌性導向的永續策略重構,並堅定投入對組織具重大性的ESG主題,不僅能化危機為轉機,更能建立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