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近年積極推動「碳中和」,並將部分 Apple Watch 定位為首批碳中和產品。但德國法院近期裁定相關宣傳具誤導性,環保組織則視此為「漂綠」(greenwashing)的重大勝利。 隨著碳中和宣傳日益受到嚴格檢視,美國已出現消費者集體訴訟質疑蘋果減排成效,歐盟也將自2026年起禁止企業僅依賴碳抵換標示「碳中和」。
出差搭飛機也要減碳!華航宣布與台積電合作,推動「企業商務旅行 SAF 減碳計畫」,為國內第一個航空公司結合企業差旅,使用台灣自產永續航空燃油(SAF)並運用碳抵換機制,共同推動低碳航空,預估全年台積電員工差旅可減少逾千噸碳排。
由《今周刊》主辦的「ESG永續台灣第五屆國際高峰論壇」今日(3/19)在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盛大舉行。本次論壇以「打造零碳經濟 深化永續布局」為主題,邀請政府官員、企業領袖及產業專家共襄盛舉,聚焦全球碳權發展與國際碳市場合作,探討企業如何運用「以碳抵換」的理念,加速落實淨零轉型。
近年來,為因應全球淨零轉型與供應鏈碳中和需求,許多企業選擇在自願性碳權交易市場購買碳權進行碳抵換。台灣也跟隨此趨勢,於2024年7月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並於2024年10月推出首個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強化自願性碳權的整合性、溯源性與流通性,提升台灣氣候韌性,助力2050淨零轉型。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ABAC)日前提議,啟動亞太地區自願碳市場(VCM)試點計劃,並呼籲該地區新興經濟體發行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氣候債券,以降低清潔能源轉型融資的外匯風險。據悉,這些建議將在11月APEC利馬峰會上再次提出。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消費者對永續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這股趨勢也反映在消費市場上。碳中和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吸引了重視環保的客群目光。以筆電市場為例,華碩和宏碁這兩家領先的製造商正積極推出碳中和系列產品。然而,這些碳中和產品真的能有效減碳,還是存在不合理的綠色溢價?《RECCESSARY》將深入探討這項議題。
去年底,美國流行樂天后泰勒絲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她是史上第一位單獨獲選的藝人。泰勒絲不僅在流行音樂界備受肯定,事實上,她2022年頻繁搭乘私人飛機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也位居第一。2023年泰勒絲專機的飛行距離約可繞地球七圈。面對質疑,她購買碳抵換額度,又賣掉其中一台私人飛機,但媒體還是發現她今年的私人飛行累積已經超過20次,且多數航班並非出於工作需要。
台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年12月22日完成首批自願性碳權(又稱碳抵換額度) 的交易,所賣出的碳權價格,成交價介於每公噸3.9至12美元之間。 許多民眾可能會對不同碳權專案間所存在的價格差異感到疑惑:為什麼同樣一噸二氧化碳當量,在不同專案間會有不同的價格?這似乎和人們對一般市場的認知有所不同。
自願性碳市場正面臨信譽和品質的挑戰,為了重建信任,國際機構正加強合作,推動通用標準。企業會優先考慮以自然為本或新型的碳移除技術,並重視碳抵換額度的綜合環境效益。有人認為,自願性碳市場面臨萎縮,其實是一種「重組」,更加永續的2024年自願性碳市場指日可待。
今周刊ESG永續台灣與現職永續管理師攜手合作,為讀者帶來更多深入、有洞察力的永續發展相關議題,永續管理師將不定期以專業知識和經驗,從多個面向挑選必讀的熱門議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參與永續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