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正在巴西舉行,日前一份最新科學報告再度警示: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危機,呼籲各國加快氣候行動。 由21個國家、70多位科學家共同撰寫的《2025/2026年氣候科學十大新見解》指出,氣候變遷已削弱森林、土壤與海洋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僅依靠自然已無法抵銷人為碳排,全球必須同時加速減排,並以負責任的方式推動新型去碳技術,才能避免氣候危機進一步惡化。
Google 於 6 日宣布,將從巴西的森林復育公司 Mombak 購買 20 萬公噸的移除類碳權。這項計畫將在亞馬遜地區購買農田並進行重新造林,以提升碳匯能力。
一株株橢圓葉片的海草隨波搖曳,構成看不見的碳匯森林。為守護這片珍貴的藍碳資源,今周刊「還海行動計畫」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與台大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置海草培育基地,以實際行動推動海草復育與海洋生態永續。
今周刊編按: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啟動,永豐餘攜手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共同探索淡水草澤濕地的碳吸存潛力。這項計畫由中山大學、台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將長期監測舊鐵橋濕地的環境與植物生長,量化統計碳匯能力,並預計於 2027 年提出本土方法學,為淨零轉型與濕地保育提供新方向。
韓國的海藻產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從餐桌上的美味「海苔」(gim)蛻變為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解方。憑藉其卓越的碳吸收能力和永續發展潛力,海藻不僅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藍碳」的重要角色,更引領著下一代農業技術的發展,更展現了其在海洋生物科技和氣候韌性農業領域的雄心壯志。
今周刊編按: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 主題將聚焦「自然」,凸顯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帶來的正向影響。為了促使更多私人資本投入自然相關領域,近年有多項自然解方應運而生,例如森林與海洋碳權機制,以及近年備受關注的「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 生物多樣性為什麼重要?對我們有何意義?本文由長期研究森林碳匯及碳權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帶您解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其如何量化和價值化。
COP30背景》位於巴西亞馬遜雨林邊境的港口城市貝倫,是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30)的舉辦地。近來卻傳出當地為了承辦這場國際盛會,正在砍伐森林、興建橫跨雨林的高速公路,飽受當地居民、專家及環保人士批評。一場目標守護氣候的國際會議,卻可能以犧牲全球最重要的碳匯與生態系統為代價,引發高度爭議。
台灣四面環海,「藍碳」被視為自然碳匯的重要來源,海委會與農業部聯名提出「海草復育」及「紅樹林植林」2項藍碳方法學,7月24日獲環境部審議通過。海委會表示,這兩項方法學將將成為國內具備科學基礎與實務可行性的藍碳操作指引,亦為推動海洋藍碳制度化、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制度里程碑。
作為一座綠意盎然的島嶼,臺灣超過半數的土地被森林覆蓋。隨著全球對淨零排放的關注日益升溫,森林碳匯在臺灣的討論度也大幅提升。然而,森林碳匯究竟是什麼?它如何運作?為何如此重要?為了深入探討這些問題,TSH探碳系列課程特別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特聘教授,帶領學員們親臨臺灣的森林現場,探索森林碳匯的奧秘。
2022年5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A/RES/76/265號決議,宣布每年的3月1日為「世界海草日」(World Seagrass Day)。該決議聚焦提高海草保護意識之迫切性,以促進和推動保護海草的行動,同時強調強化海草生態系統對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