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台灣》面對逐步升高的氣候承諾,各國正重新檢視碳定價與能源轉型的制度效力。COP30 於巴西貝倫召開之際,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也串聯日本、韓國與澳洲專家,分享最新政策調整與挑戰,並聚焦台灣在新減碳目標下如何強化碳費制度與再生能源布局。
在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下,減少廢棄物,循環再利用成為趨勢所需,社團法人台灣環境教育協會探訪全台積極投入循環經濟的企業、團體、學者及政府部門等,策畫出版《淨零生活Lifestyle:循環經濟入門手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民眾了解循環經濟的核心理念與實際行動方法。
COP30觀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最新《排放差距報告》顯示,全球升溫預測雖略降至 2.3–2.8°C,但仍遠高於《巴黎協定》1.5°C目標:即使各國完全落實其國家自定貢獻(NDCs),升溫仍將達 2.3–2.5°C,現行政策更恐升至 2.8°C。加上美國將於明年1月正式退出巴黎協定,預計將使升溫增加約0.1°C。本文將解析最新升溫情境、2030 與 2035 減排缺口,以及 G20 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決定性角色。
COP30背景》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11月10日於巴西貝倫召開,本屆大會核心目標之一是制定「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的指標。從上千項指標中敲定一份百項的清單,將引領全球調適行動方向,也是未來衡量全球調適目標進展的依據。
COP30背景》聯合國氣候峰會 COP30 將於 10日在巴西貝倫正式登場。環境部今(7)日舉行記者會,公布台灣國家自定貢獻(NDC 3.0),設定2035 年減碳目標為38%±2%。環境部長彭啓明形容,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登月計畫」,必須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達標。 環境部也指出,氣候調適與碳定價也是此次台灣特別關注的焦點;而為即時掌握全球氣候談判最新進展,環境部也啟動「COP30 戰情中心」,並在氣候署官網增設「參與國際氣候行動」專區。
4月剛上任的韓國李在明政府展開首波改組。10月1日起,大部分能源業務將併入環境部,成為新的「氣候能源環境部」。 這是韓國首度讓能源業務脫離產業部門,轉入環境部門,目標是加速能源轉型,推動碳中和。然而, 評論者擔心能源價格因此上漲,以氣候為重的整合也可能傷及生態保育。新部會可能陷入「四難困局」,難以在氣候、能源、環境多項任務間取得平衡。
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過剩的電力該如何有效儲存?利用地下鹽穴儲氫或許是個好解方。英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早在1972年就開始利用地下鹽穴儲存氫氣,至今運作已有半世紀。 如今,隨著英國能源公司SSE宣布新一輪地下鹽穴儲氫計畫,這項低調的技術也被重新推上舞台。英國皇家學會指出,要實現2050年淨零目標,必須依靠大規模、低成本的氫氣儲存方式,而地下鹽穴正是其中最具潛力的解方。
環境部22日首度公開「2050台灣循環經濟路徑圖」草案。環境部估算,循環經濟貢獻1/3綠色產值,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環境部草擬的2050年循環經濟目標暫定為,較2020年資源生產力翻倍、人均物質消費量降三成、循環利用率提升至2.5倍。正式版本最快明年底提出。
隨著環境意識抬頭,全球不論是大城市或小鄉鎮,都紛紛往「零廢棄」的目標前進,從日本上勝町,到義大利的卡潘諾里,都提供了值得學習的創新作法。
全球碳排放會計新倡議「Carbon Measures」近日宣布將成立獨立專家小組,以協助設計並指導其碳會計制度的發展。該組織由多家大型能源與跨國企業共同支持,目標是在未來兩年內建立一套可供各國採用的碳排放帳冊系統,促進減碳行動的透明與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