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於9月16日舉行記者會,由院長廖俊智帶領的研究團隊,歷時20年打造出全球首例「雙固碳系統」的新型植物固碳機制,這不僅是自然界未曾演化出的「合成二碳(C2)」植物,並發現效果遠比預期好。 實驗結果顯示,植物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量增加2至3倍,油脂產量也增加。此成果可為未來永續航空燃料及其他化學品提供潛在原料來源。該研究於今年9月刊登於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畜牧業常因牛隻產生大量甲烷,成為氣候問題焦點。國際研究發現,在牛隻飼料中添加藻類「海門冬」,可減少9成甲烷排放,台灣有野生海門冬,但分布零散且產量不穩定。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成功開發全台首創的海門冬陸上人工養殖量產技術,有望切入全球反芻動物減碳市場,未來更可望催生來自低碳排牛隻的「低碳乳」。
近年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同步上升,重創全球農業。歐洲遭遇乾旱與河流水位下降,農田壓力創22年新高,運輸受阻推高成本;美國中西部農產穩定,但難彌補全球供應缺口。東亞南北氣候分化,南部穩定、北部高溫乾旱減產風險高。專家警告,影響將延續至第四季,食品與農企需提前備貨與調整策略。
(今周刊1496) 政府以保護農業為名,處處設防光電業者,對漁電案場設下重重限制,但執行規則反覆、勘查極盡所能刁難,反倒讓第一線漁民背負更多壓力和不平。
年產量全球前十的壓縮機巨擘;靠「測試」登上股王寶座的半導體產業新星;以獨家「電刺激」技術打進美國一線醫材大廠的生技公司⋯⋯,這些企業,或許不在當前台灣資本市場的鎂光燈下,卻早已在產業現場闖出深刻印記。它們低調潛行,實力卻絲毫不容小覷。 它們,是一批潛藏在興櫃、公開發行與創新板市場的企業尖兵。《今周刊》「2025未上市公司100強」,帶你看見這些曖曖內含光的台股明日之星。
今周刊編按:「耐熱金屬冠軍」鎢,是消費性電子產品、軍工、航太產業的基礎材料,但全球約有8成自中國進口,美國之前對中國的鎢課稅,中國也回敬鎢出口管制,引發了全球供應鏈緊張。 聯友金屬是台灣首家將回收硬質合金還原成鎢、鈷金屬原料的公司,目前為全球第一大的再製鎢酸鈉製造商,也是台積電、蘋果公司唯一的台灣鎢供應商。台灣礦產資源少,加上各國將稀有金屬視為戰略資源,愈來愈難進口,我們的下一步應是從「城市挖礦」推動國內稀有金屬的循環經濟。 本文將先帶您了解全球鎢金屬產量及應用概況,進一步了解全球鎢金屬回收供應鏈聯友金屬、Alconix與日本先進材料如何布局電動車與半導體市場。
根據交通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組織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若歐盟持續推動2035年禁售碳排車輛的目標,並配合產業轉型支持政策,歐洲汽車年產量有望回升至1,680萬輛,重返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高峰。 然而若歐盟選擇放棄此目標,且未制定具體的產業戰略,則可能導致汽車產業流失多達100萬個工作機會,同時削減三分之二原規劃中的電池投資。
根據能源研究機構 Ember 分析,如果每月太陽能發電量持續比 2024 年同期增加 30% 左右,夏季太陽能月產量將達到 260 TWh,正式超越核能在夏季的最高水準:252 TWh。 2025年預計將成為全球能源史上的重要轉捩點。這是人類首次在統計數據上,見證來自陽光的電力,勝過核裂變所產出的能量。
你是否注意到手中的巧克力越來越貴,甚至正悄悄縮小、吃起來口感不太一樣了?這或許不是錯覺,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巧克力產業面臨嚴峻挑戰。近兩年的可可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全球最大的可可生產國正經歷極端高溫、乾旱、病蟲害的衝擊,導致可可產量急劇下降。
農業部與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近年推動農業微生物光合菌使用,作物品質及產量都有提升。3月14日成立雲林縣農業微生物光合菌教育發展協會,將擴大分享經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