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循環經濟」嗎?與傳統的用完即丟經濟模式不同,循環經濟強調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永續性。環保署指出,這種模式透過推動永續消費與生產、提升資源使用效率以及加值化廢棄物處理,結合創新技術與制度,努力減少原物料消耗,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價值,實現資源循環再生,最終邁向零廢棄目標。
美國環保署最新報告指出,全國車廠去年碳排赤字高達1,100萬噸,顯示傳統車廠正面臨龐大的減碳壓力。反觀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去年憑藉電動車銷售獲得約3,400萬個碳權,在碳權出售排行榜上名列第一,此外在車輛能源效率上也領先其他車廠。
川普提名新執政團隊人選中,備受汽車產業矚目的環保局長一職,交給了毫無環保背景的前國會議員澤爾丁(Lee Zeldin),石油產業、能源公司與傳統車廠大感興奮,他們終於能擺脫減碳這個魔咒了。
因應減塑趨勢,台灣環保署呼籲化妝品、清潔用品等業者應於2025年將包裝容器的再生成分占比提升至25%、2030年達35%,面對此政策,許多業主叫苦連天,惟本土洗沐保養品牌「茶籽堂」率先超車,在今年達成洗沐產品全採 100% 再生塑膠的創舉。 它,究竟如何辦到?
本文探討企業如何應對永續發展的趨勢,特別是ESG報告的重要性。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機構要求企業揭露ESG資訊,這將成為投資評估和融資授信的關鍵參考依據。 政府積極推動ESG政策,包括永續發展目標,金管會引領企業邁向淨零排放,並提出碳盤查和碳交易等措施。企業龍頭如台達電和跨國品牌透過要求供應商參與淨零政策,有效帶動整個供應鏈的減碳行動。
環境部8月22日揭牌,環團今天發出聯合聲明,指出環保署升格前雖推出許多減塑減廢政策,卻遲未公布路徑及配套措施,呼籲環境部加速2大項減塑減廢工作,並盡快由新設的「資源循環署」邀集民間商議未來政策規畫。
舊衣回收去了哪裡?台灣2022年共回收8.2萬噸舊衣,其中約四成是二手衣販售,近六成品質差的,不是降級做成抹布、地毯,就是直接燒毀。環保署表示,台灣具備衣物再生技術,但衣服成分複雜,傳統回收無法妥善分選,導致再利用不易。環保署也將推出補助,鼓勵舊衣回收商轉型成智慧分選廠,接軌後端再利用技術。
歐盟10月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企業須於明年1月底前提交第4季出口產品碳含量報告,違者將受罰。台灣碳權交易所採用「碳費先行」和自願減量,與CBAM不同,工商團體呼籲交易所與國際接軌,避免面臨全球淨零碳排挑戰。 對此,環保署表示,即將實施的碳費是CBAM定義的有效碳價之一,並正在制定碳費徵收及自願減量相關子法,台灣碳權交易所則將提供減量額度交易,引導產業邁向淨零排放目標。CBAM的目的是防止碳洩漏,不接受購買碳權。
環保署2018年宣示減用四項一次性塑膠用品,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及免洗餐具,逐步走向2030年全面禁用。資源循環辦公室8/9表示,禁限用不再是唯一方向,未來會結合綠色設計、資源循環,引導市場減塑,朝向2030年減少13.8萬噸原生塑膠。 當時與環保署共同提出減塑時程表的環保團體除表示遺憾,也認為過去目標「超前且負責」,環保署不願正視既有目標,恐為政策宣傳帶來負面效果。
沃旭能源計劃參與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第二期的競標,針對「大彰化東北」風場提出環差變更,計劃改用大型風機,使風場總容量增加了75%,環保署表示風場規模是按照風機數量計算的,最大風機數量未變,故不需重新評估。 然而,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如計畫變更超過百分之十,須重新辦理環評。沃旭能源的環差變更引起憂慮,可能加劇海洋影響,業界主張需重新評估,因大型風機變更可能帶來噪音、生態及基礎設施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