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學家統計,全球平均溫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然而氣候危機來得比科學界原先預期的快!根據外媒《The Gardian》的報導 ,近期的科學研究顯示,能威脅人類生存的極端高溫已經發生了;此外,「潮濕」的氣候乾旱更致命。
全球暖化將造成一系列的動植物生存危機,以海洋生物而言,溫度升高將減少海水中的氧氣,可能導致大規模的魚類死亡,最明顯的是許多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家園珊瑚,對溫度也非常敏感,2016~2017年的熱浪導致澳洲大堡礁一半珊瑚死亡。現在科學家進一步發現,由於海洋溫度升高,不但影響海豚的出生率,且存活率也較低。
數位科技或許是解決環境社會問題的解方,台灣是資訊科技大國,代工終將走向微利的盡頭, 有溫度的數位化,也許可為台灣企業帶來前進新市場的春天。
隨著冬天到來,不只氣溫下降,家中的溫度也漸漸轉冷,若是家中有年長者,更要注意保暖,許多人便會開始選購電暖器,不過市面上的電暖器種類眾多,該如何挑選呢?
金融業是政府特許行業,背負社會的期待,臺灣企銀黃博怡董事長期許金融業的菁英們不該只追求獲利,應從更高的格局視野經營銀行,積極回應社會責任,協助社會繁榮。
作為首善之都,民主、自由、多元特質已成為臺北市的基因,也是最珍貴的軟實力,近年來臺北市政府推動一系列提升共融的政策,打破界線藩籬,不分族群、年齡、性別都能在此找到歸屬感,使得臺北不僅是國際性永續宜居城市,更是一個有溫度的地方。
減排成了不可逆的國際趨勢,週一(9日)聯合國(UN)氣候小組發佈指標性報告,表示全球暖化瀕臨失控邊緣,就算各國極力減排,20年內地球溫度仍將提高攝氏1.5度,這是人類能夠承受的極限。
保護海洋,除了少用一次性產品、身體力行移除海洋廢棄物,還有一個影響著海洋生態、重要的環保課題:全球暖化。
為了將全球升高的溫度控制在 1.5 度以內、避免造成人類無法承受的氣候變化,「2050 淨零碳排」是目前世界各國政府與私人機構共同努力的目標。
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不少地方也選擇在這天種下大量的樹苗,希望為環保永續盡一份心力,其中,也不乏許多企業的響應,像是長期響應植樹造林行動不遺餘力的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就在第二屆2022「ESG永續台灣」國際高峰會上,大方分享在ESG社會變遷中,他們所決定承擔的企業責任,也提到目前已在4個林場植樹約有1.5萬棵樹,大約是大安森林公園加仁愛路加敦化南北路的樹林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