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研發先進製程技術的同時,台積電也搭起另一個技術發展路徑,朝減碳與減廢的目標邁進。 在廠務一把手、台積電副總莊子壽的心中,零廢中心要成為先行者,攜手協力廠商將廢棄物變新商機。
今周刊編按:宜蘭縣政府攜手太古可口可樂等六大團體,在大溪漁港打造全國首創的「海廢就地回收成材」暫置所,結合創新的「海廢4R循環模式」,將難以處理的保麗龍海廢轉化為資源,致力於將大溪漁港打造成減廢漁港的示範基地。
今周刊還海行動進入第四年,從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還海行動1095」計畫開始,推出1095天號召全台企業、NGO組織到台灣海岸淨灘,並將收集到的廢棄物製成商品,喚起大家對海洋環境保育、減塑減廢的重視。 近期和品卓企業合作推出海廢便當盒、便當袋,品卓從2011年推出deya(台語發音:袋子)自創品牌,從材料、設計、生產到銷售一條龍,也融入環保永續概念。
面對日益嚴峻的廢棄物議題與法規,台灣不落人後,持續朝減廢再生目標前進。防護配件領導品牌犀牛盾致力材料科技永續創新,身為循環行動倡議實踐者,即起至十六日在松山文創園區、攜手新銳策展團隊山陽山陰策劃展開「RHINO LOOP: 0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以循環歸零為題,展開考古、現在與未來塑膠發展三部曲,思辨近代科學演進的實徵致用,沉浸式探尋「塑膠資源管理」可能性,盼用前瞻材料科學回應環境議題並提出與時俱進的對策。
今周刊ESG永續台灣與現職永續管理師攜手合作,為讀者帶來更多深入、有洞察力的永續發展相關議題,永續管理師將不定期以專業知識和經驗,從多個面向挑選必讀的熱門議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參與永續議題。
環境部8月22日揭牌,環團今天發出聯合聲明,指出環保署升格前雖推出許多減塑減廢政策,卻遲未公布路徑及配套措施,呼籲環境部加速2大項減塑減廢工作,並盡快由新設的「資源循環署」邀集民間商議未來政策規畫。
根據統計台灣年產近80億個紙容器,近年受疫情外送經濟影響,紙餐具回收量從2019年8萬公噸,增加到2021年16萬公噸,成長近一倍,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簡稱:媽盟)今年8月至9月發起「自備餐盒減廢」活動,邀請理念相同店家,提供自備餐盒優惠,吸引民眾響應,提升環境意識。
迎戰零碳時代,ESG永續台灣第三屆國際高峰會今(21)日登場,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宣示台北市與國際同步追求淨零排放。去年6月,台北市領先全國通過《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率先將淨零排入法,未來將從除碳、創綠、節電、綠運、減廢、增匯、調適與永續8大面向展開,攜手市民善盡公民義務,勇於承擔國際減碳責任,將台北市打造成0~100歲宜居低碳城市,開啟與地球共好新篇章。
全聯今年以「全聯善美的永續發展策略」為中心,發展四大方向「循環減塑」、「永續農業」、「減碳綠能」、「惜食減廢」,其中在「永續農業」表現亮眼,近年透過契作推出「老鷹紅豆」致力老鷹的生態保育、「官田菱雉菱」拯救溼地水雉鳥均打出循環經濟知名度,獲得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22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頒予循環經濟領袖獎的肯定。
全聯企業身為本土企業已陪伴台灣民眾25個年頭,以「省錢省資源」的企業宗旨致力於對土地的關心。持續推動永續計畫。繼2021年以生鮮食材為主軸提出「全聯善美的食物計畫」後,今年以「全聯善美的永續發展策略」為中心,發展「循環減塑」、「永續農業」、「減碳綠能」、「惜食減廢」四大方向。更組成全聯永續小組,加強企業永續經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