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各界對淨零碳排與環境永續的關注不斷提升。如何在產品設計與生產過程中落實永續發展原則,同時兼顧成本與資源效率,是產業界關注的重點。TSH探碳系列課程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林心恬副教授,從碳足跡與生命週期評估的基礎概念出發,探討其在產品碳管理中的應用,並進一步分析綠色設計如何成為企業邁向淨零綠生活的重要策略。透過案例分析與方法學介紹,提供具體可行的減碳途徑,為永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淨零碳排已是世界趨勢,ESG成為每家公司的必考題。 環保產業嗅準商機,不斷有新兵投入資本市場,但想要長久經營,最後還是得靠能耐。
在氣候變遷壓力與能源轉型的雙重推動下,「淨零碳排」已從國際倡議走向政策具體行動,交通部門作為碳排放大戶,正被各國視為優先改革對象,其中市區公車的電動化,則是公共運輸低碳轉型的起點。台灣在電動公車的發展上,政府已明確設定目標:2030年前全面汰換市區柴油公車。目前全台約還有9,400輛傳統公車待更換,未來五年平均每年就得汰換超過1,300輛。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2050淨零碳排,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宣布完成全台79座公共污水處理廠碳盤查,202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每年26.3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其中「外購電力」為主要排放來源,占全國公共污水處理廠總排放量的63.2%。
《今周刊》週三(3/19)舉行「ESG永續台灣 第五屆國際高峰會」,發行人梁永煌分享,《今周刊》持續透過報導及日常運作落實永續,包括舉辦「還海行動」、「自綠生活節」等活動,以響應聯合國減碳行動「ACT NOW」,讓每個人的一小步,都能成為台灣永續一大步。 經濟部主秘莊銘池強調,經濟部持續透過以大帶小等方式,助企業落實淨零,畢竟淨零對企業來說不但是加分題,更是決定能否進入供應鏈、取得訂單以維持生存的基本資格「必考題」。 他說,將透過「產創條例」投抵、今年更提供116億元設備汰換補助,助產業共同邁向淨零。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則是分享,行政部門積極推動三項措施淨零碳排。第一,科技賦能,發揮台灣科技與硬體優勢;第二,資金支持,預估在2030年以前,綠色籌融資金額估將達新台幣5兆元,支持產業發展。 第三,碳定價,讓碳費作為最有效減碳工具,估至2030年前,可減碳37百萬公噸CO2e,約當2005年排放量的14%。
經濟部投資臺灣事務所(21)日通過六家企業擴大投資台灣,總金額逾151億元。其中瑞儀光電斥資逾133億元,導入AI智慧製造技術,發展晶圓級光學元件。 經濟部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迄今已吸引1,664家企業投資,總金額突破2.5兆元,預計創造超過16萬個本國就業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投資案全數導入綠建築與節能減碳方案,包括太陽能發電、能源回收、低碳設備等措施,積極響應我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有鑒於氣候變遷為環境、生存與國家安全帶來的威脅日益漸增,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提出「2050 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而臺灣以「矽島」之名立足全球,更仰賴堅強半導體科技實力,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背後重要的供應鏈一環,面對永續發展議題更是責無旁貸。 對此,我國不只公布了「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 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更核定「淨零排放路徑 112 – 115 年綱要計畫」,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以期能提升臺灣在綠色產業的競爭力。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重鎮,有著居全球前列的人均用電。隨著經濟成長以及淨零碳排所需綠電和相應的電氣化,台灣面臨著與日俱增的能源及電力供需考驗,如何考量自身能源供需條件,並從國際經驗中汲取智慧,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能源轉型之路?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減碳已成為各國政策及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台灣自 2025 年起實施碳費制度,產業減碳成必然趨勢。做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 2023 年合計排放 1,141.8 萬公噸 CO2e,是名副其實的碳排大戶之一。隨著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逐步逼近,台積電亦與供應鏈跟上淨零步伐,積極推動綠色轉型。
印尼如今還是相當仰賴碳排放最高的燃煤發電,為了達到 2050 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打算大舉採用核能,印尼政府宣布將計劃興建 20 座核電廠,數量看來驚人,是因為主要採用第四代小模組核反應爐。其中第一座,則是由美國熔鹽反應爐公司 Thorcon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