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組織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若歐盟持續推動2035年禁售碳排車輛的目標,並配合產業轉型支持政策,歐洲汽車年產量有望回升至1,680萬輛,重返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高峰。 然而若歐盟選擇放棄此目標,且未制定具體的產業戰略,則可能導致汽車產業流失多達100萬個工作機會,同時削減三分之二原規劃中的電池投資。
「這將開啟台灣電動機車的全新篇章!」國內電動機車龍頭、Gogoro代理執行長姜家煒周二(7/8)日宣布,零月租時代正式來臨,即日起「騎多少付多少」,換算下來每騎1公里約1元,比騎油車更划算,7月27日前,新購入特定車款還享設定費全免。
隨著全球逐步淘汰燃油車,各國積極推動零碳排目標,電動車成為關鍵角色。然而電動車電池續航力有限且充電緩慢,對於車主而言是一大挑戰。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提出一種解方案,利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電池交換站」(Battery Swapping Stations)。這項研究顯示,若能結合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加快電動車推廣,也能符合南非能源轉型的目標。
無人車、自駕車的技術正在發展當中,自駕車通常是電動車,比起油車能減少排放,而他也能提升移動性,並且能針對年長者以及身體不便的人士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駕駛解決方案。然而,儘管自駕車比純人工駕駛的車輛還要多了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優勢,但實際能達到多少效益,還是得看我們的消費市場對於它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提升面的信任與肯定。
電動車(EV)已成為未來交通的關鍵,各國政府,包括台灣與歐盟,正積極規劃未來燃油車禁售的時間表,並著手搭建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以應對能源結構與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 本文將深入探討Fastned如何應對未來電動車充電需求的挑戰,並分析其商業模式如何成為推動全球電動車生態系統發展的關鍵力量,從而在能源與交通領域掀起一場真正的綠色革命。
因應我國2050淨零碳排目標,政府鼓勵民眾汰換油車換用電動車,且在電動車尚未達到一定比率前免徵燃料費,立委林俊憲今表示,考量電動車逐漸增多,現今使用的「汽車燃料使用費」應改名,另也該說清楚電動車何時課徵及如何課徵;交通部表示,電動車普及一定程度將隨車徵收,依馬力換算合理費用,預估最快2030年開徵,但還要看電動車數量是否達標,但強調就算馬力再大,汽燃費最高就是1萬5720元。
最新數據顯示,電動車在挪威新車銷量中的佔比高達9成(私人市場佔比達96.7%,商用市場佔比達90.7%),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挪威電動車協會(Elbil)主席Christina Bu表示,明年1月挪威有望實現新車市場100%電動化的里程碑。
2035年1月1日起,歐盟內只能銷售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車,但汽車產業為鋼鐵業最大客戶,在美國和歐盟分別佔鋼鐵總消費量的26%和17%,鋼鐵又是高碳排大戶,布局綠色鋼材,是產業界必須面對的必然趨勢。
當我們在討論各項能源問題時,總會專注於討論發電效能如何、總發電量大小等,但往往忽略了背後一個也非常重要的領域——儲能。 若沒有優良的儲能系統,即使產出的電再多依然沒有辦法保存,就算得以保存,在保存過程也會大量流失。為了將電力儲存起來,電池製作技術因此不斷地進化。從1800年伏打發明的第一顆電池,到如今生活中到處都是、可重複充電的鋰電池,可以說電池一直是推動科技進步非常重要的立基工藝。
近年來,歐洲電動車市場呈現穩定成長趨勢,奧迪、BMW、賓士及福斯等車廠,在全球車輛產業都是指標品牌,這幾年也投入相當多的資源來發展電動車,造就歐洲車廠電動車銷售量整體呈現穩定成長,光去年 2023 年,合計銷售量就高達 163 萬輛,年增率為 24.2%。 這轉變正在對燃油車廠牌造成深遠影響。根據 ING 研究的最新報告,預計在未來 5 到 10 年內,荷蘭將有一半的加油站面臨倒閉,這預測反映了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的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