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當選第 29 屆中研院院士的余淑美,以水稻基因研究享譽國際,成就包括:全世界利用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的第一人、建置「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探討植物缺糖或缺氧等抗逆境發育的分子機制……,歐美日等國際專利更達二十多項,讓臺灣水稻研究在國際舞台綻放光采!一起來聆聽「水稻教母」余淑美院士的故事。
高雄內門、杉林區山區森林野火乾燒6天,受乾旱缺水之苦的南部地區,供應嘉義、台南的曾文水庫有效蓄水量已剩1成,而供應台南及高雄的南化水庫僅剩2成左右,歷經2021年的百年大旱之後,至今仍然苦於無水之苦。在強制配合節水的農業用水政策下,如何顧及農民權益、糧食安全及強化農業韌性,都是各層級政府單位及農民難以輕忽的關鍵問題。
過去十年間,宜蘭核發農舍面積相當於3.8個大安森林公園,擔憂農地流失加劇,在宜蘭深溝從事友善耕作七年的小農宋若甄,月初發現連自家耕種田區都被插上出售招牌,於是發起「尋找1/750——一坪地主計畫」,透過民眾募資購地,多保護一塊友善耕作農地。
過去幾年,全球自願碳市場因造假與品質醜聞而陷入信任危機。 碳權標準主要制定機構Verra在今年8月就宣布因品質問題撤銷來自中國的37個水稻減排項目。然而,有證據表明,這些項目中至少超過一半從未真正實施。 這些「幽靈項目」簽發的碳權部分已經被殼牌(Shell)、中石油等大公司用於碳抵消。
許多國人餐餐都吃米飯,米飯也是地球數十億人的主食。但《《刺胳針星球健康》期刊最近一篇新研究發現,隨著大氣變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水稻的砷毒性將越來越高,可能使數十億人面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