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椰子樹怎麼矮了一截?這些與椰子樹相仿,有著寬大葉形的植物,可是生產全世界植物油約三分之一的油棕樹。棕櫚油是由油棕果實榨取而成,然而榨完油的果實殘渣處理不易,所幸有工研院研發的「木質纖維素解聚產醣技術」,不僅解決廢棄物可能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也為台商開拓了循環經濟新藍海商機。
「無肉食代」已經來臨,你趕上這波潮流了嗎?在速食店能吃到無肉漢堡、在水餃店能嘗到植物肉餡⋯⋯,當無肉不歡不再只是唯一選擇,「替代球員」正成為要角,無孔不入深入你我生活周遭時,一場無肉革命,也悄然改變了我們餐桌上的飲食。
全球暖化將造成一系列的動植物生存危機,以海洋生物而言,溫度升高將減少海水中的氧氣,可能導致大規模的魚類死亡,最明顯的是許多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家園珊瑚,對溫度也非常敏感,2016~2017年的熱浪導致澳洲大堡礁一半珊瑚死亡。現在科學家進一步發現,由於海洋溫度升高,不但影響海豚的出生率,且存活率也較低。
2012 年當選第 29 屆中研院院士的余淑美,以水稻基因研究享譽國際,成就包括:全世界利用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的第一人、建置「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探討植物缺糖或缺氧等抗逆境發育的分子機制……,歐美日等國際專利更達二十多項,讓臺灣水稻研究在國際舞台綻放光采!一起來聆聽「水稻教母」余淑美院士的故事。
喜歡打破常規的數學家羅拉澤(Irakli Loladze)觀察到一個被植物生理學家忽略的現象:二氧化碳對人類營養有重大影響,它會使植物長得更高大,但植物的營養含量卻更少。
「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泰戈爾如是說。
繼植物肉Beyond Meat帶動全球風潮後,Green Monday更貼近亞洲飲食習慣,推出「新豬肉」,並自去年三月打進台灣市場後積極搶市,足跡遍布飯店、餐廳、零售通路。
全球家具龍頭IKEA(宜家家居),以平價、具有質感的家具風靡全球,商場餐廳內販售的肉丸,更是一大經典。隨著各界環保意識抬頭,IKEA陸續推動「家具租賃」、「植物素肉丸」等措施,以2030年為目標,期許讓商品材質達到可再生、與環境共好。
英國衛報獨家揭露,即使人類達成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全世界仍將失去10%的高山冰川,損失相當於超過1萬3200立方公里的水,對人口稠密的河口三角洲、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海平面產生連鎖反應。
台灣第一款「可回收生質塑膠」全植物盒,由台灣利樂與義美食品公司合作上市,不但採用森林管理委員會FSC標章的紙材, 並以甘蔗汁發酵聚合的生質聚乙烯(Bio-based PE)來替代傳統紙容器慣用的石化聚乙烯(PE),不僅減碳,又能幫助地球資源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