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防非洲豬瘟,廚餘不能養豬了!台灣一年77萬噸廚餘怎麼辦?專家給出2解方

防堵非洲豬瘟,廚餘不能養豬了?全台廚餘1年77萬噸、6成2靠養豬去化...歐美日韓怎麼做?專家揭2解方
撰文: 林良昇     分類:SDGs     圖檔來源:陳睿緯攝影、Shutterstock、台中市議員何文海臉書 日期:2025-10-27

在守住國境線7年多後,10月21日,台中市梧棲區一家養豬廠被驗出全國首例非洲豬瘟案例,震撼全台,農業部隨即下令,全台暫停運輸、屠宰豬隻和廚餘養豬,為期15天。

目前,此次疫情是否為養豬場豬隻吃到含有非洲豬瘟病毒的廚餘所感染尚未確定,然而,農業部長陳駿季不諱言,雖可能有其他因素,但廚餘感染是較有可能的媒介。

 

一時之間,廚餘養豬被視為非洲豬瘟入侵台的罪魁禍首;近年來因應非洲豬瘟疫情,世界各國皆有討論是否禁止使用廚餘養豬,但據農業部指出,不只台灣,歐盟、美國、日本、南韓皆維持開放,「廚餘養豬不是原罪」,陳駿季緩頰。

 

事實上,廚餘養豬並非不可行,只要將生廚餘進行一定處置,就能當做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所容許的養豬飼料,給豬隻食用。

 

根據農業部政策,是否開放廚餘養豬是地方政府決定,飼養規模200頭以上的養豬場,只要將生廚餘加熱攝氏90度以上,蒸煮至少1小時後,即可採用蒸煮過後的廚餘養豬。

 

生廚餘充分加熱後能讓病毒失去活性

 

國外也有類似作法,根據國立宜蘭大學動物科學碩士班的一份論文,各國對於將廚餘飼料化的作法不同,美國規定是要在攝氏100度下加熱處理30分鐘;日本則規定對含有生肉的原料,要在攝氏70度下蒸煮30分鐘或80度下蒸煮3分鐘。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副組長余俊明指出,經過加熱可以讓病毒失去活性,台灣的作法就是參考國際規範,經過專家會議討論出來,有其科學根據;然而,各國因為飲食習慣的國情不同,產生的廚餘組成也不同,不同國家作法才會有所差異。

 

但台灣較缺乏統一的蒸煮廚餘體系,蒸煮廚餘的過程,是養豬場收受廚餘後,於養豬場內進行高溫蒸煮、持續攪拌達成「90度、1小時」的條件,即可餵飼豬隻。

 

簡言之,養豬場蒸煮廚餘用於飼料,非養豬場擅自為之,都需經過地方環保主管機關核可使用特定設備蒸煮,並受到地方政府的督導、監管。

 

▲ 在守住國境長達7年後,國內驗出首例非洲豬瘟案例,農業部長陳駿季(左二)親上火線說明疫情發展。記者陳睿緯攝影

 

只不過,各養豬場分散各地,官方監管力度有限,由各養豬場進行蒸煮,無規模化和系統性處置,難免會遭質疑蒸煮是否完善,連學者也不同意必然有效,台大獸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就曾表示,廚餘不是充分烹煮就一定可以把病毒殺死,一大塊肉的中央溫度若沒達標,就可能有傳播疑慮。

 

以此次梧棲養豬場事件來說,更被環境部查出,案發場5月傳送24次廚餘資料,6月8次、7月1次、8月是0次,台中市政府5月和7月各去查核過1次,並不符合規範指引。

 

因此,目前分散式的廚餘蒸煮模式,確實可能產生業主虛應故事、政府不易監管的漏洞。

 

從2022年以來,農委會(農業部前身)就與環保署(環境部前身)共同推動「廚餘共同蒸煮場」措施,能將廚餘集中送至共同蒸煮場蒸煮後,再分送回各養豬場使用,減少分散在各養豬場的監管難題。

 

只是,該措施實施3年,進展牛步,目前全國僅有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的一家畜牧場有共同蒸煮場,每日可以蒸煮超過300公噸廚餘作為飼料;另有新北、桃園、台中、彰化、屏東等5縣市還正規劃中。

 

日本是東亞唯一非疫區 廚餘處理值得借鏡

 

除採用共同蒸煮場來強化廚餘加熱機制外,東亞、東南亞唯一未被非洲豬瘟入侵的日本,國內則有研發一套廚餘處理機制,可以將廚餘轉製成環保液體飼料。

 

這套機制會將廚餘挑出異物後,用機器磨碎成乳糜狀,再經過高溫殺菌和乳酸發酵,添加營養成分後,製成液體飼料,分送給養豬業者使用。

 

日本的廚餘處理和共同蒸煮中心的推動,有機會讓台灣的廚餘餵豬模式更為精進,陳駿季不諱言,蒸煮中心的推動在後續疫調告一段落後,會滾動檢討;日本技術若很成熟,會嘗試技轉導入。

 

雖然精進廚餘養豬的生物安全性至關重要,但事實上,廚餘養豬在台灣並非佔大宗,根據環管署統計,全國養豬場有5,552場,其中345場是廚餘養豬場,僅佔總數的8%,大多飼養台灣黑毛豬。

 

相較養豬對於廚餘的需求性低,相反地,從廚餘的去化來看,用於養豬對廚餘去化則有著關鍵作用。環境部環境管理署數據顯示,台灣廚餘年總量約為77.2萬噸,其中有超過6成2是將廚餘「飼料化」。

 

註:台灣的廚餘去化高度仰賴飼養豬隻,若全面禁止,就要面對每年近50萬噸廚餘的去化問題。  製表:林良昇

 

簡單來說,約8%的台灣豬隻,就可去化全國超過6成的廚餘,不難看出,台灣廚餘去化高度仰賴豬隻,若要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勢必得找出去化的替代方案。

 

每公克黑水虻蟲卵可吃掉10公斤廚餘

 

事實上,利用餵養豬隻來處理廚餘,可視為是一種生物處理方案,對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石正人來說,運用黑水虻去化廚餘,是最有效率且最環保的作法之一。

 

石正人說,每1公克黑水虻蟲卵可以吃掉10公斤的廚餘,黑水虻生命週期約40天,前10天的食量較強能快速吃掉廚餘,且10天後的黑水虻還是幼蟲,不會有飛蟲影響環境的問題,可將其用於餵養家禽或魚類,達到循環效果。

 

▲ 非洲豬瘟入侵揭露台灣的廚餘去化問題,後續勢必得做出檢討;圖為台中市廚餘處理情況。圖片/台中市議員何文海臉書

 

只是,用黑水虻作為去化廚餘,目前在全國佔比僅約1%,石正人不諱言,目前法規沒有大型「養蟲舍」的設計,因此尚無法大規模飼養黑水虻大量處理廚餘,因此目前大多是居家飼養,還未規模化。

 

石正人強調,黑水虻本身是對人類有益的益蟲,可作為廚餘去化的生物解決方案,政府應積極推動。

 

一場來襲的非洲豬瘟風暴,牽涉產值千億的台灣養豬業,更揭開長年的廚餘去化問題,風暴過後,勢必得做出根本性改變,強化韌性,才更有機會防範未來可能的下個危機。

 

延伸閱讀˙:防堵非洲豬瘟!卓榮泰宣布:禁宰、禁運、禁止廚餘養豬「再延長10天」...5項新工作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