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經濟(Blue Economy)」是用一個環節的廢物,串接為另一個環節的養分。德國新創Kaffeeform使用咖啡渣製成杯子,循環利用資源,實現藍色經濟的理念。
台灣人有多愛喝咖啡?根據調查,近5年來,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喝掉約131杯咖啡,一年喝掉28.5億杯,市場每年以約20%的成長率擴展,產值超過700億元。空前的咖啡盛世直接帶動創店熱潮,維也納作家Peter Altenberg名言:「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台灣的咖啡傳奇之一則是:「不是開了咖啡館,就是正在準備開咖啡館的路上。」無論是青年創業還是中年轉行,開一家小清新咖啡店,既是創業的首選、也是夢想的實踐。
你知道紙製容器其實沒有比較環保嗎?每年數十億個難被回收的「拋棄式咖啡杯」已為環境帶來壓力,各國今年紛紛掀起一股食品容器革命潮,推出重複使用或可生物分解的咖啡杯,為環保貢獻一份心力。為提供更環保、可回收的食品容器,永豐餘將站上「歐洲特殊紙大會」(Specialty Papers Europe 2020)的舞台,這家亞洲唯一受邀的造紙企業,要以一張薄薄的非塑食安用紙製成的咖啡杯,為世界的難題提解方。
紙袋、紙包裝、紙杯,店員還會提醒顧客記得拿取吸管,如果一次買了好幾份餐點,還會加購一個塑膠袋。你是否思考過,享用美食的同時,會製造多少垃圾?而這些垃圾當中有多少可以回收?
不只租車可以甲地租乙地還,現在連環保杯也可以!在台南熱門景點正興街商圈,近年來有業者開始推廣環保玻璃杯租借,遊客可在漫遊街頭,順手買一飲料時,與十餘間合作店家取得並歸還杯子,即使懶得將環保杯帶出門,也可以順手做環保,此計畫推出後引起不小迴響,至去年12月止,已減少2.6萬個一次性杯具使用。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很多人都開始帶著隨身杯出門。但由於隨身杯大小不一,很多時候去買飲料;特別是咖啡時,店員會先用紙杯將飲料做好,然後再倒到隨身杯中。這樣不但沒有達到環保的目的,而且還增加店家的工作量。來自澳洲的 Abigail Forsyth 決定要用「咖啡專用隨身杯」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我們一早起床,簡單做好日間保養,出門行經早餐店順手帶一份豬排蛋餅,經過公司旁的咖啡店再點一杯拿鐵,一天再自然不過地展開。
「對我們靶材廠而言,如果能夠進入台積電供應鏈,就好像取得聖杯、飲得聖水一樣!」
台灣投資人,下一個致富的聖杯在哪裡?三個字:電動車!
台積電帶領台灣半導體打世界杯,成就一頁「護國神山」傳奇。然而,除了台積電外,台灣其實還有一家公司,正在締造另一頁的護國神山傳奇。台達電,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最強先鋒,不僅打入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供應鏈,全球前十大車廠生產的電動車,也都是它電力動力系統關鍵零組件及充電樁的主力客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