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預告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永豐餘、華紙、農林等擁有大片林地的「碳權概念股」瞬間暴紅。「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則透過與全家合作「負碳便利商店」,打造碳權交易應用雛形,幫助民眾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並擔負起「個人社會責任」。
碳權交易所於8月7日正式掛牌上路,台灣股市開始追捧「碳權概念股」,擁有森林碳匯的造紙業股價應聲大漲,一時間市場氛圍從「碳焦慮」進入「碳興奮」的狀態。 曾參與國家減碳制度發展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形容:「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將是台灣推動2050年淨零排放的曙光。」接下來碳權交易怎麼運作?對於企業減碳有什麼幫助?如何建立碳權認知?本文一次看懂。
「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透過與全家合作「負碳便利商店」,打造碳權交易應用雛形,幫助民眾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並擔負起「個人社會責任」。
放眼1.5度C的全球目標,台灣的減碳雄心夠不夠?台灣的減量額度有用沒用?面對即將試行的CBAM,企業如何不落人後?此篇文章透過「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教授的專訪,帶領我們一窺碳交易的機制與台灣政策的現況,李教授也提供了企業們三大方向,供企業面對碳焦慮!
碳權交易將在 12 月 22 日正式啟動碳權交易,外界關心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該如何經營碳權與碳交易。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點出,開放國際自願性機構非常重要。
(今周刊1424) 「政府應該要把評估結果先告訴我們,到底影響多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喊價,這實在不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應該要有的作法⋯⋯。」接受《今周刊》視訊專訪時,李堅明輕嘆了一口氣。
ESG從企業選擇題變成必答題,如何在永續與獲利間取得平衡?《今周刊》於今(25)日舉辦《ESG永續台灣國際峰會2024秋季場》,主題聚焦「綠色引擎:ESG實戰指南」,活動邀請有「碳交易之父」之譽的李堅明教授(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以「思維革新:企業ESG的轉型之路」為題進行專題分享,帶領企業探索永續轉型的新方向。
第 33 屆台北國際書展於 2 月 4 日至 2 月 9 日在世貿一館盛大展開,今(6日)《碳金,投資獲利新顯學》作者、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兼任教授李明堅舉辦分享簽書會,探討碳中和趨勢下的投資機會,解析全球綠色經濟的發展脈絡。